岩败酱岩败酱用于清热解毒,活血,排脓。治肠炎,痢疾,阑尾炎,肝炎。 【出处】《内蒙古中草药》 【拼音名】Yán Bài Jiànɡ 【来源】为败酱科植物岩败酱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茎粗壮,有浓烈的臭酱气味。茎直立,带紫色,下部常稍弯曲.根生叶丛生,具明显的叶柄;茎生叶...
植物名岩败酱 拼音YanBaiJiang 学名Patrinia rupestris (Pall.) Juss.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目茜草目 科败酱科 属败酱属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60(-100)厘米;根状茎稍斜升,长达10厘米以上;茎多数丛生,连同花序梗被短糙毛,基生叶开花时常枯萎脱落,叶片倒...
岩败酱花序(背) 周繇/摄 岩败酱果实 周繇/摄 岩败酱幼株 周繇/摄 岩败酱植株 周繇/摄 岩败酱群落 周繇/摄 败酱科Valerianaceae 中 名岩败酱 学名Patrinia rupestris(Pall.)Dufr.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根状茎稍斜升;茎多数丛生,基生叶开花时常枯萎脱落,叶片倒卵长圆形、长圆形、卵形或倒卵形,长2~...
痢疾,泄泻,黄疸,肠痈。 岩败酱的用法和用量 内服:煎汤,2~5钱。 岩败酱的食用禁忌 用药适量。 岩败酱有毒吗 无毒。 岩败酱的附方 1、治黄疸:岩败酱、茵陈各15g,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 2、治慢性阑尾炎:蒲公英60g,甘草6g,岩败酱30g,青木香15g。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 岩败酱在用药上虽然是无毒的...
本品为败酱科植物岩败酱Patrinia rupestris(Pall.) Juss.的干燥根。(《辽宁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975年版》) 分布产地 产于东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入药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切段,晒干。(《中华本草》) 药材性状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茎2至多数丛生,稀单一。叶羽状深裂至全裂,无毛,裂片4-9,线状披...
【来源】败酱科岩败酱Patrinia rupestris Juss.,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华北。 【化学成份】根含挥发油。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排脓。 肠炎,痢疾,阑尾炎,肝炎:用量2~5钱,水煎服。 黄疸:岩败酱、茵陈各5钱,水煎服。
药材基源:败酱科岩败酱PatriniarupestrisJuss.,以全草入药。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岩败酱 生态环境:华北。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岩败酱 性味:苦,寒。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岩败酱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排脓。肠炎,痢疾,阑尾炎,肝炎:用量2~5钱,水煎服。黄疸:岩败酱、茵陈各5钱,水煎服。中医药用价值详解:...
岩败酱(Patrinia rupestris (Pall.) Juss.)是一种生长在中国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的珍贵中药材。这种植物的全草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排脓消肿的功效。岩败酱在中医药学中常被用于治疗痢疾、泄泻、黄疸、肠痈等疾病,其效果显著。 岩败酱的别名包括鹿肠、鹿首、鹿酱、败酱草、野苦菜等...
1、岩败酱岩败酱中医药用价值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详解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岩败酱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岩败酱名称:岩败酱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岩败酱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岩败酱原始出处:内蒙古中草药引自:中药大辞典。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岩败酱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岩败酱药材基源:为败酱科植物岩败酱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岩...
岩败酱的性状描述如下:叶片特征:基生叶:丛生,花期枯落,具有叶柄。茎生叶:对生,叶柄较短;叶片轮廓狭长圆形,长度37厘米,呈现36对羽状深裂或全裂,裂片披针形或狭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边缘全缘或齿状浅裂;叶片两面无毛或被短硬毛,叶脉表面凹下,背面凸起;上部叶较小,逐渐无柄。花序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