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山涛基本可以算官运亨通,不论司马师、司马昭还是后来当上皇帝的司马炎,对山涛都极为亲待信赖。山涛也就有更多机会,体现自己的见识。这种见识,体现在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上,当时好几个重要决策,听了山涛的效果都不错,没听山涛的,后来都有了大问题。山涛的见识还体现在对人物的识别上。《世说新语》里提...
山涛出生于一个士族家庭,早年丧父,家境相对贫寒,但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在当时的士人中脱颖而出。山涛生活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动乱,士人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道德困境。山涛的成长背景和时代环境塑造了他的个性和思想,使他在后来的政治与文学生涯中展现出独特的风采。山涛曾在蜀...
那时朝廷有个叫毌由检的人起兵反抗司马氏集团,嵇康有意响应。当时山涛已经重新出来做官,而且就在司马师的势力集团中。在司马师的举荐下,山涛官运亨通,司马师又赐春服又赐他母亲藜杖的,山涛的政治立场已经非常鲜明地摆在那了。而嵇康对山涛信任到什么程度呢?他居然把“我要杀你主公”这么机密的事告诉山涛。山涛...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功曹。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举秀才,除郎中。久之,拜赵国相,迁尚书吏部郎。与钟会、裴秀并申款昵。以二人居势争权,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而俱无恨焉。后钟会作...
公元260年,55岁的山涛提议:让兄弟嵇康接替自己出任吏部侍郎。不料,嵇康听罢,十分不满,直接以一篇1800字的《绝交书》回怼他。然而,3年后,嵇康被司马昭处死,临死前却将一双儿女托付给山涛。嵇康与山涛同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成员。7人之中,山涛是老大哥;嵇康,是他的小老弟。他好心好意推荐兄弟当职...
每次一提到魏晋风骨,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竹林七贤。而这七人之中,真正在后世名气最大的就是嵇康和阮籍,剩下的五人在历史上的名气远不如前两人。在这七人之中,最为年长的便是山涛,可是背负骂名最多的也是山涛。 后世的许多人都觉得山涛随波逐流,他违背了竹林七贤不惧权势,不...
山涛之所以能够得到司马氏父子的倚重,成为司马集团的重臣,其实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与司马家族有表亲的关系,景帝司马师的母亲是山涛的表姑,这为山涛与司马家族关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想,这恐怕也是山涛甘担骂名出官任职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二是山涛的睿智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嵇康跟山涛这对好友,一个根在曹魏,一个根在司马晋,这就是二者立场差异的原因。嵇康真的因为山涛的举荐而翻脸,与好友绝交了吗?我的答案是胡扯。首先,这封所谓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就是后人的噱头,嵇康在信中虽然用词有尖刻的地方,但根本就没有“绝交”的字眼,通篇他只表述了自己的立场、志趣,没有丝毫...
在大的原则问题上,山涛可称得上是特立独行的巨匠。进入晋朝后,他虽多次辞官,却职位愈加显赫,官至上司徒,始终保持着洞明世事、持重清廉的作风。因权臣间的权力角逐,山涛被调离都城,出任冀州刺史。冀州民风颓败,然而山涛到此之后,展现出识人的慧眼,发掘并提拔了三十多位贤才为官,成功扭转了冀州的风气。山涛...
成语《璞玉浑金》指未经雕琢的玉和未曾冶炼的金块,比喻具有天然美质或人品真纯质朴。此成语就是源自于对山涛个人品质的评价。 山涛到40岁之后,才踏入仕途。在司马昭当政后,山涛得以升官了。于是他特地上书,推荐好友嵇康担任自己门下的吏部郎。不料,嵇康对司马氏铲除异己,独揽朝政的做法很反感,他不愿为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