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地戏,是盛行于贵州中部的一种民间戏剧。6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实施“调北填南”战略,调集江淮一带数十万军士和百姓,前往黔中腹地,屯田戍边,他们在驻扎地用石头建起的城堡被称为“屯堡”。 屯堡先祖们初到贵州时,因陋就简,以屯堡的空地为舞台,以传统戏曲小说里的“忠孝仁义”为底蕴,形成了一种将军旅文化和...
地戏对于屯堡人来说,通过剧情的呈现来凸显儒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营造教化环境,使个人的成长符合社会的要求。我们发现不少屯堡妇女和老人,虽不识字,但往往“语出有典”,语出惊人,让人惊叹其理解力、概括力,其实这与地戏的教化作用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熟悉的典故、古语、俗语大多来自地戏,或者来源于取材地戏...
屯堡地戏:穿越600年时空的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是盛行于贵州中部的一种民间戏剧。6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实施“调北填南”战略,调集江淮一带数十万军士和百姓,前往黔中腹地,屯田戍边,他们在驻扎地用石头建起的城堡被称为“屯堡”。屯堡先祖们初到贵州时,因陋就简,以屯堡的空地为舞台,以传统戏曲小说里...
铿锵锣鼓敲起来,一出精彩的高台地戏在黄烟中拉开帷幕。作为安顺屯堡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高台地戏为普定县独有。据了解,目前该县从事高台地戏的业余表演者共有300余人,较为活跃的有马官下坝地戏队、张官地戏队、白岩白旗地戏队、高坡地戏队、魏旗地戏队和十二营地戏队等。2024年8月,《非遗里的中国...
安顺地戏的传承意义 安顺地戏属于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屯堡人的其他文化现象(语言、服饰、建筑等),共同构成了600年历史的明清遗风和江南遗韵,引起海内外人士的关注。安顺地戏是研究戏剧发生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活材料。安顺屯堡人民以跳地戏的独特方式练习和传承武艺,...
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为线装的史书,而600年前的江南风物在屯堡被流传下来,地戏成为屯堡人在漫长岁月中世代固守的“精神家园”。地戏面具是地戏表演的核心所在 屯堡村寨中的地戏表演队 安顺地戏其显著特点是演出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其...
安顺地戏作为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屯堡人称为“跳神”——这种风格古朴粗犷,头戴木雕假面表演的传统民间戏剧,2006年即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界相关的研究考证表明,源起于明朝南征贵州军民屯居生活的安顺地戏,受中原文化及传统民间傩戏的影响,包含有祭祀、操练、娱乐等多种元素的军傩与当地民情...
地戏的剧目内容多为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如《薛丁山征西》和《杨家将》《瓦岗好汉》等,这些故事在屯堡地区的老少皆宜,深受当地人喜爱。600年岁月变迁,变的是磅礴时光,不变的是家国情怀。为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传承非遗文化,地戏的传承人们一直在努力让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不断焕发新的...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屯堡地戏的世界,感受它所带来的震撼与感动,共同探寻这片土地上历史与文化的奥秘。 鲍家屯地戏 一、地戏的时间节奏:春祈秋报的循环时间观 屯堡地戏依循农历的时间节奏进行展演,蕴含中国传统的春祈秋报之意。地戏一年有两次演出,农历正月演出半月,叫做“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