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叫尽性知命,就是尽心尽力去做我们能做的事情,但是对于不能把握的一些东西要去接受它。比如你去关爱一个人,去尊重别人,这是我们自己能够把握的,但是你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你,你尊重别人,别人对你也不搭理,这个是我们把握不了的。所谓的圣人,就是达到了尽性而知命的境界,就是会尽全力的去做,但是对...
人生在世,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这就是尽性。 有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从之,这就是知命。 尽性,是对可知的事物近其可能去知道它。 知命,是对不可知的事物听天安排。
知命为尽性扫清障碍、开辟境界,自此可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走自己的路。 六 孔子的伟大,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即知命,知道人力之渺小,未必能撼动现实。“为之”,即尽性,仍要为理想而奋斗终生。 七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尽己也,尽己即尽性。恕,宽人也,宽人即知命。人...
对司马承祯的“坐忘之法”与《周易》的“尽性知命”进行比较,可知“坐忘之法”已颇具“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性质,然而,司马承祯却是在不了解《周易》“尽性知命”之学的前提下而成《坐忘论》的,这是他对中国生命科学的重要贡献。《说卦传》表明的孔子的生命科学原理是...
“尽性知命”是指《周易》《说卦传》承诺的生命科学体系,即“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承诺的生命科学理论模式。这一代表孔子儒学的生命科学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失落,“尽性知命”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极应引起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视。本文在论证司马承祯师承渊源及其道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推定司马承祯的“坐忘之法”的道学...
知性然后尽性,尽性就是发挥自我,发挥自己的本性。正是因为自己透彻地认识了自己,因此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天性,解放自己的天性,利用自己的天性。任性而为,尽性而为。知命然后尽性,竭力为之。这就是尽人事,听天命。 发布于 2023-08-28 10:32・IP 属地四川 ...
尽性、知命、知天 尽性、知命、知天 何为“性”与“命”? 孟子曾今说过,“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鼻之于嗅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这句话所说的意思大概就是:“口舌对于昧道,眼睛对于颜色,耳朵对于声音,鼻子对于嗅觉,手脚四肢对于安逸与否,都是人的本性,但各有命运,君子不...
人在这个世上唯一能做的是:用好手中的工具,尽性知命。 人有两个身体,一个是肉体,另一个是“天体”。 肉体里面有五脏六腑,有头有足,能说能动。天体有日月星水火风土,有天体运行,有一年四季,有万物的新老更替。人少了任何一个身体都不存在。 脑袋是用来思考的,嘴巴用来吃饭的;银河系里包含着若干太阳系,太阳...
这是圣贤之人应用尽性来安身立命的最高境界。也是一般人恢复天性立身处世的有效法则。原文阅王夫之所注张子《正蒙》,于尽性知命之旨,略有所会。盖尽其所可知者,于己,性也;听其不可知者,于天,命也。《易·系辞》“尺蠖之屈”八句,尽性也;“过此以往”四句,知命也。农夫之服田力穑,勤者有秋,散惰者歉收...
“坐忘之法” 与“尽性知命” ──司马承祯道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鞠曦 内容提要: “坐忘之法” 是司马承祯的道学修持方法, 其代表了司马承祯的道学理论模式。 道教史表明, 司马承祯继南朝刘宋时期的道教学者陆修静改革道教之后, 以上清派的道学理论为基础,对道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之后的内丹理论的成熟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