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一个堆中,堆顶元素(即完全二叉树的根结点)必为序列...经典排序算法---堆与堆排序(不稳定) 堆与堆排序(不稳定) 稳定性分析 我们知道堆的结构是节点i的孩子为2 * i和2 * i + 1节点,大顶堆要求父节点大于等于其2个子节点,小顶堆要求父节点小于等于其2个子节点。在一个长为n 的序列,堆排序...
大顶堆:arr[i] >= arr[2i+1] && arr[i] >= arr[2i+2] 小顶堆:arr[i] <= arr[2i+1] && arr[i] <= arr[2i+2] 思路 堆排序:将待排序序列构造成一个大顶堆,此时,整个序列的最大值就是堆顶的根节点。将其与末尾元素进行交换,此时末尾就为最大值。然后将剩余n-1个元素重新构造成一个...
(1)Ri <= R2i+1 且 Ri <= R2i+2 (小根堆) (2)Ri >= R2i+1 且 Ri >= R2i+2 (大根堆) 其中i=1,2,…,n/2向下取整; 堆的存储 一般都用数组来表示堆,i结点的父结点下标就为(i–1)/2。它的左右子结点下标分别为2*i+1和2*i+2。如第0个结点左右子结点下标分别为1和2。 堆的插入 ...
1)将初始待排序关键字序列(R1,R2...Rn)构建成大顶堆,此堆为初始的无序区; 2)将堆顶元素R[1]与最后一个元素R[n]交换,此时得到新的无序区(R1,R2,...Rn-1)和新的有序区(Rn),且满足R[1,2...n-1]<=R[n]; 3)由于交换后新的堆顶R[1]可能违反堆的性质,因此需要对当前无序区(R1,R2,......
我们的目标是将其元素排序, 构造成符合性质1和2的完全二叉树, 即小顶堆(同一个完全二叉树排序后小顶堆有多种情况, 下方展示其中一种) 。 排序后构造成小顶堆的数组: [0 , 2, 1, 4, 6, 7 , 3, 5, 9, 8] 也就是下方所示的小顶堆: ...
"""大顶堆排序""" # 初始化非叶子节点 first = (len(arr) >> 1) - 1 for start in range(first, -1, -1): # 从下往上,从右至左对每个非叶子节点进行向下调整,循环构成大顶堆 bigHeapify(arr, start, len(arr)-1) # 交换堆顶尾数据,堆数量--,重新堆化 ...
简介:大顶堆升序、小顶堆降序的堆排序(以Java描述为例版本) 一、定义 堆是具有以下性质的完全二叉树:每个结点的值都大于或等于其左右孩子结点的值,称为大顶堆;或者每个结点的值都小于或等于其左右孩子结点的值,称为小顶堆。 二叉树的相关性质当用数组来模拟二叉树的性质的时候,索引为i的结点的左孩子和右孩子...
long key; UT_hash_handle hh; }; void insert(struct HashTable** hashTable, long ikey) { struct HashTable* tmp; HASH_FIND_LONG(*hashTable, &ikey, tmp); if (tmp == NULL) { tmp = malloc(sizeof(struct HashTable)); tmp->key = ikey; ...
排序过程可以用以下4步概括:第1步:先n个元素的无序序列,构建成大顶堆;第2步:将根节点与最后一个元素交换位置,将最大元素"沉"到数组末端;第3步:交换过后可能不再满足大顶堆的条件,所以需要将剩下的n-1个元素重新构建成大顶堆;第4步:重复第2步、第3步直到整个数组排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