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开小差了,请稍后再试 [新华视点]红色百宝 奋斗百年 小岗村的18枚“红手印” 选集 更多 《新华视点》 20220907 《新华视点》 20220906 《新华视点》 20220905 《新华视点》 20220902 《新华视点》 20220901 《新华视点》 20220831 《新华视点》 20220830 ...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一个在新中国历史和农村改革史上都绕不开的村庄。金秋九月,记者循着历史脉络来到这里,沿着改革大道一路向前驶去,小岗村的新面貌逐渐清晰起来。试验田里的作物茁壮生长,新开发的民宿干净规整,当年见证“红手印”约定的茅草房,也早已成为景点“当年农家”,等待游客们的到来。在小岗村“...
这个微信群里有小岗18位“新带头人”——小岗青年创业之星,还有远在上海、北京等地工作有想法有思路的年轻人。 小岗村党委副书记严余山是群友之一,他是“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的儿子。在外打拼多年后,2014年他辞掉了收入颇丰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家乡发展。在他家客厅,摆有一块小白板,一些关乎小岗发展的“金点...
寒来暑往,又是三年,小岗人满怀着对富裕的渴望和对深化改革的期盼,再次按下了挽留沈浩的红手印。“红手印不是随便按的,只有老百姓认可了,才能按下这红手印。”“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2009年11月,沈浩累倒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小岗人第三次为沈浩按下红手印,让他长眠于此。2016年以来,小岗村开展了集体资产...
此后,小岗村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全面推广开来,8亿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充分释放,粮食产量年年提高。保存下来的这张摁有小岗村村民指纹和印章的“红手印”,就成为见证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整个改革开放进程的代表性实物。...
1978年,18位小岗村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40多年过去,他们都老了,但小岗村的日子越来越好。 作为当年“大包干”18户带头人之一,又当过近20年的村干部,关友江对小岗村的事如数家珍。当年按红手印的故事,关友江已记不清对媒体记者和游客讲了多少回。“我们这些人既不是好汉,也...
这份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红手印”,见证了变迁,引领了时代。1978年12月的一个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
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代表联名签订了分田和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而这份“红手印包干书”后来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份重要文件,被认为是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 1979年,小岗生产队大丰收,全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1.5万多公斤猛增到...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考察,称赞小岗村的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惊雷,叮嘱广大干部群众,要铭记这段历史。 总书记指出: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看了让人感慨万千。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原标题:《这18人冒着坐牢的风险,按下红手印,干了...
安徽滁州:“18枚红手印”背后的故事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闻名全国的《大包干歌》中所传唱的大包干,指的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在中国农村率先试行的包干到户这一生产责任制。大包干一经产生,就以其极强的可操作性,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给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