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郭子仪、史思明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C.八王之乱:苻坚、谢玄 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康熙时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指公元前154年1月17日,即是西汉初期汉景帝3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叛乱原因是以...
唐乾元二年(759)三月,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等唐军名将率领的九节度20万大军,在邺城为史思明所败,诸军皆溃,成为唐军在安史之乱中哥舒翰灵宝之战后的又一次战略决战惨败。叛军重新势大,大唐朝廷也由此基本丧失了彻底平定安史之乱的能力。邺城之战也成为唐朝后期100多年藩镇割据的前奏。唐军在这次关键战役中的...
与苻坚、谢云对应的是淝水之战。故C选项说法错误。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由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发动,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著名将领,D选项说法正确。因此本题选C。 知识模块:常识判断反馈 收藏
安史之乱,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 我们先要知道安史之乱是在唐玄宗末年是唐代宗初年(755年-763年)由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因此,这次事情也叫安史之乱,虽然,最终给平定,但是历经七年的战争,给中国后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带来严重的影响,安史之乱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事件,,而这...
史思明虽然是安禄山的副手,但其能力、残暴、破坏力甚至还在安禄山之上,是唯一一个曾击败过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三位名将的叛军将领,尤其是叛乱中期史思明降而复叛,使安史之乱又多延长了一倍以上的时间。 叛乱初期,史思明稳固了叛军的后方老巢 叛乱初期,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洛阳,即将西进攻打潼关以进入关中。
4 下列事件与相关人物对应错误的是:( ) A. 三藩之乱:吴三桂、康熙 B. 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汉景帝 C. 八王之乱:苻坚、谢玄 D. 安史之乱:郭子仪、史思明
乾元二年,安庆绪遭到郭子仪的残酷折磨,被迫北逃邺城,沦为笼兽。前来援军的史思明攻克涠州后,仅用五万精兵就击败了二十万唐军。 邺城之战的失败,瞬间破坏了唐军的大好局面。敌军四倍优势,郭子仪、李光弼坚守阵地,唐军怎么会输得如此狼狈? 至德二年(757年),安庆绪弑父安禄山。伪燕政权的内讧加上河东、河南的接连...
下列事件与相关人物对应错误的是:___ A. 三藩之乱:吴三桂,康熙 B. 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汉景帝 C. 八王之乱:苻坚、谢玄 D. 安史之乱:郭子仪、史思明
身在帝都的肃宗李亨长舒了一口气,史思明一死,安史之乱总该终结了吧。没错,安史之乱确实已经接近了尾声。 不过李亨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公元762年5月3日,已经退位许久的李隆基带着无限的悔恨与落寞,在神龙殿驾崩,享年78岁。 身体一直有疾的肃宗李亨,随后也病情也突然加重,在5月16日,紧随其父离开人世,只比父...
不过史思明和安庆绪暗中不合,史思明趁此机会杀了安庆绪,自己做起了“大燕皇帝”。 三年后的宝应元年,唐代宗李豫继位,较唐肃宗更为信任、重用郭子仪和李光弼二人。 恰在此时,安禄山的命运又在史思明的身上重演。其子史朝义弑父篡位,叛军离心离德。 唐军乘势向史朝义发起总攻,斩杀敌军六万、俘虏两万,彻底摧毁了叛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