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乾元二年(759)三月,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等唐军名将率领的九节度20万大军,在邺城为史思明所败,诸军皆溃,成为唐军在安史之乱中哥舒翰灵宝之战后的又一次战略决战惨败。叛军重新势大,大唐朝廷也由此基本丧失了彻底平定安史之乱的能力。邺城之战也成为唐朝后期100多年藩镇割据的前奏。唐军在这次关键战役中的...
我们先要知道安史之乱是在唐玄宗末年是唐代宗初年(755年-763年)由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因此,这次事情也叫安史之乱,虽然,最终给平定,但是历经七年的战争,给中国后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带来严重的影响,安史之乱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事件,,而这一场战争导致唐朝由盛转衰,从此大唐盛世一去不回。我们在来...
前来援军的史思明攻克涠州后,仅用五万精兵就击败了二十万唐军。 邺城之战的失败,瞬间破坏了唐军的大好局面。敌军四倍优势,郭子仪、李光弼坚守阵地,唐军怎么会输得如此狼狈? 至德二年(757年),安庆绪弑父安禄山。伪燕政权的内讧加上河东、河南的接连失利,使得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形势看起来不错。 乾元元年(758年)...
同时,张镐率兵收复河南、河东诸郡县,使安史之乱以来沦陷的大片失地,重新被唐军收复,肃宗随之由灵武迁回都城长安。为了表彰收复东都的战功,郭子仪被加司徒,封代国公,奉命返朝接受嘉奖。 为此,肃宗率领文武百官与宫廷仪仗列队灞上(今陕西西安东),亲自步下御辇,挽着郭子仪的臂膀连声赞道:“国家再造,卿之力也。”从...
乾元二年,安庆绪遭到郭子仪连番狂虐,被迫北逃至邺城,成了一头笼中困兽。前来增援的史思明在攻占魏州后,仅以5万精兵就击败了20万之众的唐军。 邺城之战的失败让唐军的大好形势瞬间付之一炬,四倍于敌的优势,还…
说到安史之乱大家也应该知道的,那就是在当时其实郭子仪这边准备去镇压叛乱的兵力有接近20万的,那就是史思明也就是起兵的这些人其实只有5万人马的,但是但是最后却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郭子仪竟然败了,那么有的网友也就问了,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
但不具备决策权,无法有效协调各部行动,加剧了内部矛盾。此外,郭子仪在关键时刻的负气逃跑,也是导致失败的因素之一。唐军在邺城之战的失利,根源在于联军内部的不协调和决策失误,而非绝对优势兵力。在士气正旺的情况下惨败,暴露了唐军在组织和指挥上的问题,这也是安史之乱难以平定的原因之一。
Cccc_owo创建的收藏夹历史地图内容:【4K】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全纪实#2 郭子仪收复京洛,史思明诈降,如果您对当前收藏夹内容感兴趣点击“收藏”可转入个人收藏夹方便浏览
28.下列事件与相关人物对应错误的是: A. 三藩之乱:吴三桂,康熙 B.七国之乱:吴王刘鼻、汉景帝 C. 八王之乱:苻坚、谢玄 D.安史之乱:郭子仪、史思明
答案选C。 吴三桂为三藩之乱发起者;最终-|||-被康熙平定;A排除;吴王刘濞为七国之乱发起者,汉景-|||-帝为平复者,B排除;史思明为安史之乱发起者;郭子仪-|||-为安史之乱中著名大将军, D排除。 反馈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