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尼称《放大》和《过客》这两部英语片是具有“自传性质”的,他这次放弃了女性主角,而转而关注男主人公。《放大》里大卫·海明斯扮演的摄影师在清晨与流浪汉一起从收容所走出,然而他迅速跳向一辆劳斯莱斯才表明真实身份,这种二元对立结构贯穿着全片。比如“摇摆的六十年代”的学生狂欢者和路边的修女;迷恋毒品...
对安东尼奥尼来说演员只是舞台布景的一部组成部分,他们是风景的一部分,被用来组成影像,但这比希区柯克对演员的看法好多了,希区柯克说“凡是演员都是畜生。”后面的场景就进入Hemmings放大照片、反复对比照片的行为中。他想通过拼接照片,弄清楚事情发生的整个经过,前面场景中画家Bill提到过意义只在事后出现。影像是...
二、抓住“24小时”和“主观视角”的概念 如果只抓住了故事情节上“寻找”的这一个方向,这部《放大》还够不上“现实批判”,那么,安东尼奥尼的这部电影对现实和社会的批判性体现在哪?这又引申出了另一个解读方向——时间段。 细心的观众看过电影后会发现,这部时长111分钟的电影刚好演了24小时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
3 定格第340期:《放大》.腾讯娱乐 [引用日期2017-07-6] 4 资料:戛纳走出的大师 安东尼奥尼其人其事.搜狐 [引用日期2017-07-5] 5 安东尼奥尼回顾展电影博物馆举行 放映9部经典作品.东方网 [引用日期2017-07-5] 6 安东尼奥尼电影作品:《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腾讯娱乐 [引用日期2017-07-5] 7 安东尼奥...
镜头成为假想的现场,里面是放大,里面是凝视,却一样失真,而安东尼奥尼的向前迈进终于变成了一场冒险。1972年,当安东尼奥尼被邀请来中国拍摄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生活的纪录片时,他是一个记录真实的在场者,而这正是他从事电影之前的身份:记者。但是,从中国政治革命中心的北京,到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山区河南林县,从“以...
在《放大》中,导演颠覆了观者对剧作结构的认知,影片为观者所呈现的是没头没尾的片段式剧作结构,给足了影片留白,主人公托马斯作为相机后面客观冷静的观察者,通过镜头不断追寻自己的精神需求。而导演安东尼奥尼也是摄影机后面的观察者,他通过自己“窥探式”的镜头语言巧妙地规避了影片所给观者带来的“设计感”。
通过男主托马斯一次一次放大的照片,我们确实看到了在树林中隐藏着男人,然而没有一个故事中人真实的证实这件事,一切看上去虚无。能够解释这份看得见却抓不住的虚无的,是电影中被托马斯和路人两次扔掉的破碎吉他,前一秒吉他被众人哄抢,下一秒就别人当作垃圾扔在大街上。当群体哄闹时,吉他,哪怕就是一个破破烂烂...
《放大》是1966年,在伦敦拍摄的,导演是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想抓住电影的主线,但是在看完电影的那一刻,我觉得我昏昏沉沉的脑袋,只能证明越想抓住电影的主线,电影就会看起来就会很累!特别是,你对音乐,摄影都没有爱好的话,那么这个症状会更甚!
导演曾在访谈中透露,《放大》是自己最具有自传性质的影片,因为他和片中的男主托马斯一样,是通过摄影认识现实的。 摄影机跟随男主的视线拍摄,像是导演向观众分享自己观看的经验,极为直接切近。 《放大》中的各种“观看” 当我凝视时,我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