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告子认为要性本无善恶,汉代的扬雄认为人性善恶参半。 2中国封建社会“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哪两种人性观结合的产物?对迄今为止的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西汉建立后,董仲舒在强调法制的基础上,把儒法两家揉合为一体,既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看似他们的观点是相悖的,其实他们只是从他们各自的角度来阐述罢了,就像让每个人去说人性是怎样的,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观点。你能说他们的观点都是错的吗?就像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只是各人各自的立场不同罢了! 那老子提出的观点就很好了:不论人性之善恶。老...
就是合乎天理的,所以道学比孟子的人性本善范围更广,对人性更为乐观,给予人的自由度更大。
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告子认为人性本无善恶,汉代扬雄提出善恶参半。 外儒内法:从西汉开始,统治者自觉地把儒法结合起来,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称外儒内法。 外儒,给统治者披上一层仁德的外衣;内法,则为专制统治提供了坚强的的后盾。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导致伦理的...
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捍卫儒家的思想原则,提出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他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性本善。将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并将伦理与政治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政治的根本。《孟子》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
人要保持本真之善,便需要摒弃欲望的干扰。因此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这和孟子是一致的。
而是人顺着性子做就是对的,就是合乎天理的,所以道学比孟子的人性本善范围更广,对人性更为乐观,给予...
人性本善,于是,不作恶便是善。既然本性是善,无欲不就没有下降空间了么。人欲是从天理而来还是从...
这要追究到人性的本质了。此本质使万物各得其所,天清地宁,侯王以贵,自然是好的。但由于欲望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