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儒家是由孔子所创。孔子姓孔,名丘,字叫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之后又出现了很多很多的宗师人物,比如像曾子、孟子;韩愈、朱熹、王守仁等等等等,这些人对儒家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儒家尊师重教,教导人们要有三纲五常。1、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单位得听领导...
所谓“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封建时代严格区分上下、尊卑之序的三种伦理关系。不少人因孔子谈及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认为孔子提倡封建等级,是引发“三纲”说的始作俑者。然而,如果细细探考就不难发现,孔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关系的论述与后人所附会的“三纲”说有本质不同...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出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
“三纲”,在孔子时期的表达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意思是君做君该做的事,臣做臣该做的事,父做父的事,子做子的事,夫做夫的事,妻做妻的事。孔子强调的是规则与秩序,他的表达是客观的,从字面上看这几组关系中并无高低贵贱,大家各司其职,各守本分,而非...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孔子最先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以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孟子继续他的理论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规范。西汉董仲舒...
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
但是“三纲”被骂了很多年,人们也忽略了两个问题。第一,董仲舒并不能代表全部的儒学;第二,真正的儒学不是这样的。董仲舒的发迹史 自从刘邦创立了汉朝,用的是黄老学说的那一套无为之治,与民休息,所以经过著名的“文景之治”,已经留下了很多的财富。所以,到汉武帝继位的时候,家底子是很厚的。而汉武帝...
出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孔教三纲统治中国两千多年了,受害最甚者莫过于是妇女,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这样的封建教条,像一张张血盆大口无情地吞噬了妇女的尊严、情趣、自由、甚至是生命,造成了多少灭绝人寰的人间悲剧,请问这样罪恶的封建礼教难道就不应该被废除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