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难题的创作者· ··· 陈毓飞译者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 埃丽卡·戈特利布(Erika Gottlieb,1938—2007) 1938年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年少时辗转布达佩斯、维也纳和蒙特利尔学习视觉艺术,后于麦吉尔大学获得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并定居加拿大,直到2007年去世。她曾任教于麦吉尔大学、康科迪亚大学、道森学...
这种论断集中反映在1984年欧美国家召开的一系列向奥威尔致敬的座谈会、研讨会上,那么“问题在于,如果奥威尔不是天才,《一九八四》不是杰作,那我们要如何解释这部小说持久的影响力、对其核心概念的认可,以及奥威尔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6页)从这一如何解释的问题中就引申出“奥威尔难题”的核心起点:“这种分歧和‘有瑕...
《奥威尔难题》 [匈]埃丽卡·戈特利布著,陈毓飞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一九八四》是反乌托邦的传世之作还是有缺陷的二流作品?乔治·奥威尔是百年一遇的天才还是微不足道的小艺术家?戈特利布通过合理又富创意地编排文本证据,结合尖锐的评判与敏锐的分析,提出一种全新解读:《一九八四》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美学整体,应在...
她清楚表明的是,奥威尔是一位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思想家,也是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和20世纪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I)所谓的“奥威尔难题”就是从“绝望”而来,戈特利布把“奥威尔绝望”分解为“哲学态度的绝望必然导致艺术瑕疵或失败吗?”和“《一九八四》表达的是奥威尔的绝望吗?”这两个问题,而她的答案都是否定性的。
埃丽卡·戈特利布另辟蹊径,适度拓展批评视野,将小说置于“讽刺作品”、“奥威尔所有的文学作品”和“当代著名心理学理论”三个语境中进行考察;精读文本,并创新地提出,小说成功地融合了讽刺和心理现实主义两大文类,并非属于单一文类。在她的努力下,本书还原了奥威尔坚守的“人类精神”信念。
《一九八四》作者奥威尔,他被视为“两次大战之间与社会抗争的文人中唯一的天才”,有着“卡夫卡与斯威夫特之间缺失的一环”的赞誉,但也有人认为他的小说存在美学上的缺陷,是一个“小艺术家”。如何看待奥威尔和他的作品,如何看待其中政治性和绝望悲观的交织,成为众多研究者批评的中心---“一本书如果以绝望收篇,那这...
奥威尔难题:是绝望的呼喊还是对“人类精神”的信念? 一个理解奥威尔思想的新视角,一次对《一九八四》的新解读,一本研究奥威尔及其作品的有益参考书。与托马斯·曼、加缪、萨特等比较中,勾勒出“人类精神”信念的不同方面;在三种语境下阐释反乌托邦小说的传世之作。
第一章 奥威尔难题第二章 奥威尔的散文:对手的诞生 第三章 奥威尔的小说:从心理现实主义到政治讽刺 第四章 《一九八四》:政治讽喻和心理现实主义的调和第二部分 《戈斯坦因的书》:解码讽刺作品的钥匙——极权主义的“世俗宗教” 第五章 ...
作者认为一种对读者智性要求颇高的阅读,“导致奥威尔难题的关键争议之一是两种文类之间相互抵触的要求,奥威尔已经把这两种要求施加到了读者身上。首先,阅读讽刺作品,要求读者在理智上保持距离,保持相对的无动于衷;同时,阅读强大的心理现实主义作品又要求读者需具备情感认同和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