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注释】 事物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观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以辩证思维方式总结出的一条自然规律. 【意译】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原文是:“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的法则,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人类社会的世俗作法却不然,是剥夺不足...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译文可以理解为: 天地运行的法则是,对于过剩的部分进行减损,以弥补不足的部分;而人类的行为方式则不同,倾向于消耗不足的部分来追求过剩的部分。 这句话主要强调了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与人类的行为方式之间的区别。在自然界中,存在一种平衡和补偿的机...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同样凸显人道 “损不足而奉有余” 弊病。优质中小学集中于发达城市核心区域,师资力量雄厚,配备现代化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课余还有丰富多彩社团活动与国际交流项目;偏远乡村学校,教学楼破旧,教师数量不足且流动性大,音体美课程常因缺乏专业教师无法正常开展,孩子们获取知识的起点便落后一大截。职...
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意思是说天道是减损有余的,增补不足的。人道就不是这样,而是减损不足的,增补有余的。下列经济现象与老子关于社会法则的这一观点相符合的是( )①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要保持在某一领域的优势,就要做大做强②对...
1.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话揭示了宇宙自然法则中的一种平衡作用,即自然界会自动调节,减少那些过剩的部分,以补足不足之处。2. 老子以张弓射箭的比喻来形象说明这一点,就像射箭时需要调整弓弦的高低以达到平衡,天道也在不断地调整万物,以达到和谐的状态。...
第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讲述了天道的运行规律与法则。《道德经》当中关于天之道的这句话语,实则是谈到了天道之公平与公正。并且也指出,天道的公平与公正,在于它让万事万物都保持一种平衡与协调。因此,当某些地方出现充盈而盈满的状态时,天道就会通过减少这种盈满或充盈,去补充相对缺乏和不足的地方。从而,...
释义: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做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1、原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2、释义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做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
这句话意思是说天道通过削减多余弥补缺足来使世界达到平衡,而人性却是削减不足充盈富足,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揭示了自然与世间万象的规律,本质是天道为公人性多私。 1、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反映了阴阳制衡的思想智慧。 如果我们留心生活,会发现自然终究走向公正。无论是生物学食物链的循环,还是地球地质变...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观点,认为自然界遵循这样的规律,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然而,人类社会的行为却与此相反,往往通过消耗不足来供养有余,这种行为并不符合自然的法则。圣人懂得顺应自然之道,不自夸自大,而是以谦逊的态度行事,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