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本不全,万物皆有缺”这句话可能在神话传说和民间谚语的流传由来已久。在远古神话中,支撑天地之间的柱子叫“不周山”,不,表示否定;周,周全,完整。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有残破的山。你看,支撑天地的柱子,就是个残破的山,所以被共山氏用头撞击下,天地就倾斜了,天地本不全就有了远古神话...
|《庄子》“天地”原文: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解释:天地虽然广大,它们化育万物却是均等而没有偏私的;事物虽然纷杂繁多,受大道管理的方法却是齐一的;百姓虽然众多,但都受君主的管理主宰。国君统治...
虽然说万物的生长要靠天地运化的阳光雨露和四季的更替,但万物包括人是想用就用,从来不与天地万物商量,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利用了,故称之为“盗”。因此这一句可以理解为:天地被万物利用了,万物被人类利用了,人类又回归自然了。俗话说“盗亦有道”就人类与万物之间,不能“过分”挖掘利用而逾越“红线”,若过分...
天地万物 宇宙间的一切物类。《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袁天纲道:『天地万物,莫能逃乎数。』宇宙间的一切物类。《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袁天纲道:『天地万物,莫能逃乎数。』
六十四卦起于乾坤两卦,是在“乾为天、坤为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的思想指导下排列的。其它六十二卦的次序是以卦象相错的方法排列的,如第三卦的“水雷屯”与第四卦的“山水蒙”两个卦象。此外,还有的卦按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规律排列,这在《序卦》中有详细的论述,如“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
一气周流,这一概念并不仅仅揭示了人体自身的运行规律,它更是天地万物共同遵循的规律。在《内经》的智慧中,阴阳的运动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可以用数来推演,也可以用象来描述。同样地,一气周流也是这样的,它在天地之间有着不同的层次,而且这种层次是无限可分的。人体的一气周流,相对于天地之间这个更大的一...
”樵者赞曰:“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又何思何虑!吾而今而后,知事心践形之为大。不及子之门,则几至于殆矣。”乃析薪烹鱼而食之饫,而论《易》。【译注】樵夫:可以说说怎么应用吗?答:可以意识到的是事物的本性,可以用语言表述的是事物的立场,可以用借助...
面对生态危机、心理压力和人际关系的挑战,我们更需要回归庄子的智慧,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刻联系。通过践行庄子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宁静,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达到灵魂的觉醒与升华。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庄子的智慧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感受到与天地万物的深刻联系。
无论是阴阳论,还是五行说、八卦说,都是对于天地万物一般本性的探讨。但在天地万物的存在者整体中,天具有超出其它存在者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虽然天地共生,但与地相比,天具有规定性的力量。天支配地,并能统属地。因此,天地往往简称天。在中国历史上,天具有多重意义。但就其大端,无非两种。一种认为天是自然...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列子》上文为列子对于宇宙起源的论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