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天下为公、天下大同观念不仅指向外在的社会理想,它们同时也指向高尚的精神境界,二者互为表里、互相支撑。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从精神修养的层面上要求个体超越一己一家一国之私,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对“人”本身产生同类相通之同情,从而生发出博爱之情怀。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在这一点上有着广泛的共识。《论...
此后,禅让制虽然未能在历史上继续实行,但是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观念却从具体制度中脱胎出来,成为一个普遍的政治理念,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表达权力的来源在于公众也就是百姓,凡是代表了百姓利益的权力才是正当的。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国家制度...
这是中国“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理想追求的认知基础。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孔子还简洁表述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整理的《尚书》中就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说法,诸子百家也大都重视公义,早期典籍有诸如“公者明”“无私者正”“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公生明,偏生暗”之类的表...
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
对于天下的统一与秩序,中国古人形成了深刻的认识与价值追求。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理念,正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在阐发社会政治理想时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前者强调公平、公正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倡导人们摒弃私利,关注整体利益,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后者则进一步阐述了儒家所倡导的“人人为公”的理念,追求...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再次提到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指出这一观念对于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特性具有重要认识价值,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宝贵思想资源。 古代中国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
天下大同的理想,用《礼运》中的话来说,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历史长河中,这一理想社会对应的是五帝时期,尤其是尧舜执掌天下的那段辉煌岁月。与小康社会迥然不同,大同世界的核心精神在于“天下为公”。这体现在其政治权力的继承上,遵循的是“传贤不传子”的原则,德行与...
在实现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过程中,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政府需要制定公正合理的法律和政策,以维护每个人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政府也应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推动建立一个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 但是,实现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障碍。首先,贫富差距和发展不平衡是存在的现实,一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