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南边有一座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称为青海南山,唐代称为大非岭。大非川在青海南山与鄂拉山之间,今为切吉草原。 大非川之战的原因,是吐蕃和唐朝产生了战略冲突,类似于漠北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大非川之战的起因和吐谷浑的灭亡有关。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太宗派名将李靖等消灭盘踞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吐谷浑...
唐军的战略就是围魏救赵,薛仁贵、郭待封率领10万唐军首先到达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旷原),主将薛仁贵决定兵分两路,由自己率领精锐骑兵携带干粮、舍弃辎重、轻装进攻乌海(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冬给措纳湖),命郭待封留2万人及辎重粮食在大非岭扎营固守,郭待封再率领剩余的唐军与薛仁贵在乌海会合。
大非川 大非川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贵等在此为吐蕃所败。
从这个称呼也能看出,当时的关陇贵族对外来的“薛”姓是有些看不起的。这个因素也间接导致了“大非川兵败”的产生,这里先挖个坑,后面再来填。薛仁贵于贞观末年应募投军,随唐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在“安市城之战”中身穿白衣,持戟悬弓,勇猛冲阵,所向披靡。李世民看了直呼过瘾,说这是一员虎将也。事后,就...
大非川之役是继松州之役(公元638年)32年以后,唐蕃首次正式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结果是唐军全军覆没。对唐蕃关系的发展影响重大:其一,吐谷浑确定亡国,青海高原全境也为吐蕃纳入版图。从此,唐蕃双方直接接界,成为邻国。自此,吐蕃从各方肆行既定的扩张行动,成为李唐最大的边患,李唐君臣对吐蕃的观感,开始有了...
一、唐高宗对大非川之战的设想与安排 唐高宗时期,吐蕃不断向青海地区扩张,与吐谷浑频繁发生冲突。“龙朔、麟德中,递相表奏,各论曲直,国家依违,未为与夺。 吐蕃怨怒,逐率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大败,河源王慕容诺曷钵及弘化公主脱身走投凉州。”除《旧唐书》外,《资治通鉴》也有类似记载:龙朔三年(663 ...
在众人的印象之中,大唐的将领基本都是战无不胜,无人敢惹的存在,但也有意外状况的出现,比如白袍将军薛仁贵,在一次战争中因为自己的无能拖累全军,非川一战惨败,导致大唐的十万虎贲大军覆灭殆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薛仁贵的成长史 薛仁贵的成长可以说是“寒门出人才”的典范,虽说出生在“大唐”,但家境...
大非川兵败,不仅成为了薛仁贵人生中的滑铁卢,也是唐军折戟沉沙的殉难场。这场战争之所以失败,绝非薛仁贵指挥不当,更谈不上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实际上郭待封才是那个无能之将,但令人气愤的是,最终郭待封之罪仅是减死除名,而薛仁贵则被贬为庶民。而那些死去的将士们,则只能无辜地化作累累白骨,并没入尘埃之...
编者按:在大唐与吐蕃长达200多年的漫长战争中,没有哪场战役比大非川之战更加有名。它让许多人能忽略大唐太多次振奋人心的胜利,也让许多人认为千古名帅薛仁贵只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夫。此前冷兵器研究所也发表过《“军二代”为何总是出草包?盘点历史上那些坑爹的将门犬子》,介绍过,此战最大的败因,是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