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研究人员对来自世界大豆主产国的2898个大豆种质材料进行了深度重测序和群体结构分析,挑选出26个最具代表性的大豆种质材料,包括3个野生大豆、9个农家种和14个现代栽培品种。研究团队利用最新组装策略,对26个大豆种质材料进行了高质量的基因组从头组装和精确注释,开展了系统的基因组比较,构建了高质量的基于图形...
本研究组装了高产优质抗病现代品种“农大豆2号”高质量基因组,在构建图形化泛基因组的基础上,挖掘鉴定现代育成品种大豆的特有结构变异,并揭示影响产量和品质等重要性状的结构变异与基因,为大豆遗传改良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基因组资源。 研究背景 大豆(Glycine max)是一种重要的豆科作物,提供全球逾一半的油籽产量和四分...
田志喜:大豆泛基因组研究进展 2024年2月22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课题组在《遗传》杂志“优博专栏”发表了题为“大豆泛基因组研究进展”综述文章。该综述总结了作物泛基因组的研究脉络,并且以大豆为例介绍了泛基因组研究的一般策略和研究内容,为研究者开展泛基因组工作提供了参考。 DOI:10.16288/j...
有趣的是,对于大多数平衡重排,如INVs或TRANSs,我们并没有观察到与ABA类型或PBA类型边界的广泛保守性,这意味着边界不仅仅依赖于大豆不同品系间基因组重排过程中的序列保守性。总之,这些结果揭示了结构变异与三维基因组变异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三维基因组变异的变化相对有限,这表明结构变异在三维基因组变异中起到...
基因SV与基因融合 SV与大豆驯化 SV影响基因表达及其与性状关联 一、前沿概述 Pan-Genome of Wild and Cultivated Soybeans DOI:10.1016/j.cell.2020.05.023 2020年田志喜老师和梁承志老师强强联合发表大豆泛基因组,这篇文章具有里程碑意义,预示着作物泛基因组时代到来。今年水稻泛基因组同样的策略发在cell。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6月1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田志喜等科研团队在大豆泛基因组研究领域,成功突破传统线性基因组的存储形式,在植物中首次实现基于图形结构基因组的构建,有望为大豆的育种改良按下加速键。北京时间6月17日,国际学术期刊《...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研究员团队在基因组学领域知名期刊Genome Biology发表了题为“Pan-3D genome analysis reveals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soybean genomes”的研究论文,首次构建了大豆的泛三维基因组,揭示了大豆基因组、三维基因组和基因表达的内在联系。研究团队根据前期...
2024年2月22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课题组在《遗传》杂志“优博专栏”发表了题为“大豆泛基因组研究进展”综述文章。该综述总结了作物泛基因组的研究脉络,并且以大豆为例介绍了泛基因组研究的一般策略和研究内容,为研究者开展泛基因组工作提供了参考。
物种的遗传变异包括插入/缺失变异(PAV)、拷贝数变异(CNV)等,在农作物性状的遗传特性中起重要作用,而泛基因组是研究遗传变异的重要思路,它倾向于构建基因组图形,准确识别基因分型及群体变异。大豆是一种重要的油料和饲料作物,栽培大豆(Glycine max)是从野生大豆(Glycine soja)驯化得来。目前大豆培育超过6万种品种,首...
本研究组装了高产优质抗病现代品种“农大豆2号”高质量基因组,在构建图形化泛基因组的基础上,挖掘鉴定现代育成品种大豆的特有结构变异,并揭示影响产量和品质等重要性状的结构变异与基因,为大豆遗传改良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基因组资源。 研究背景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