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是一种具有“大格局”特征的全新思政课堂新形态,是对传统思政课的优化、升华和超越,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价值导向,注重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的现实观照。深刻理解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善用“大课堂”,善建“大平台”,善待“大师资”,对深入推进“大思...
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善用“大思政课”,统筹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汇聚育人合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关键之举。“大思政课”现实意蕴 “大思政课”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
“大思政课”是指思政课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教育元素,运用现实社会生活素材丰富思政课内涵,创新教学方法,以求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做法及其形成的课程格局。“大思政课”以引入现实社会生活元素作为逻辑起点,实质是增强思政课的社会生活...
这一词原本是出自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然后,流传被人们所熟知。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优秀人才为祖国事业添砖加瓦是必不可少...
“大思政课”是指把校园小课堂和现实大社会相结合的教学创新实践活动。“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教师要胸怀“国之大者”、紧扣“两个大局”,带领学生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学习思考,在时代大变迁中感受和正确认知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
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的实践路径包括:以“三全育人”为统领,凝聚“大思政课”育人力量。学校要发挥好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联动社会大课堂,凝聚“大思政课”育人力量。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建构以“三全育人”为统领的“大思政课”育人模式。全员“大思政课”育人模式是指参与“大思政课”教学主体的多元性,即以...
“大思政课”要有大情怀。“大思政课”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发展成就、人民奋斗故事为鲜活教材,涵盖历史、现实、国内、国际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性课程,是一门教育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的“政治大课”。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思政课不是局限于课堂、教室范围内的知识课,而是有大格局、大视野的课,有助于引导青年以开放姿态和全球视野去认识中国与世界。要打造精品的思政课,强化育人阵地内容建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分学段有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强化网络育人功能,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政课程和工作内容...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建设“大思政课”,必须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用好“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一字之别,体现了办好思政课的视野、目标、格局、阵地和作为等方面的不同。深刻理解“大思政课”丰富内涵,重点在于把握好“大”之意蕴,即要拓展大视野、锚定大目标、融入大格局、拓宽大阵地、凸显大作为。拓展大视野:把思政课办成学生成长的人生大课、各方协同的社会大课、常讲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