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部印度早期佛教派别,后世大乘佛教的先驱。 佛灭后众弟子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七叶窟内外结集经典,在窟内结集的,名上座部;在窟外结集的,名大众部。简介 大众部印度早期佛教派别,后世大乘佛教的先驱。最初起源于佛陀圆寂之后后约一百年的西元前4世纪,起初因“十事非法之争”而与上座部产生分歧,但未决裂。后于...
大众部是印度早期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也被称作“摩诃僧祗部”或简称“僧祗部”。其思想倾向接近于大乘佛教的教义。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大约在佛陀圆寂后的一百年左右,大众部的起源与上座部的一次名为“十事非法之争”的分歧有关。尽管初期并未完全决裂,但这一冲突为派系划分埋下了伏笔。在阿育王时...
而大众部则更加开放和创新,对教义进行了大胆的发展。大众部受到大天五事的影响,认为阿罗汉果位存在局限,上边还有菩萨和佛。这种观念的引入,使得大众部的教义更加注重慈悲与救度众生,强调菩萨道的修行。大众部的创新为佛教教义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佛教的修行路径。例如,大众部在教义中更加关注众生的苦难,强调...
大众部,拼音:dà zhòng bù,大众部的意思:佛教部派之一。大众为梵语Mahāsanghika的意译,音译为摩诃僧只。系佛教最初分裂所形成,与上座部对立。相传后来大乘佛教的发展颇有关系。
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起源、宇宙观与自我观、以及对释迦牟尼的看法上。 起源: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以僧团长老为主,思想传统、保守;大众部则以革新派比丘为主,较为积极和先进。 宇宙观与自我观:在客观事物的有无、真假问题上,上座部各派偏重于说“有”...
大众部的理论建立在释迦牟尼的“缘起观”基础之上,其核心观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对于“有为法”,大众部强调“现在有体,过去无体”。他们承认现世的存在是真实且实质的,而过去的事件已成过往,未来的尚未出现。他们认为,过去与未来都源于并受制于当前的状态或法则,即“现在法”。在“无为法...
大众部的设立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经藏 律藏 论藏 杂集藏(主要阐述戒定慧,有时涉及二者) 禁咒藏根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记载,这些藏经的结集由所有圣贤共同参与,因此被称为大众部。法藏部的设立则是:经藏 律藏 论藏 咒藏(包含各种咒语) 菩萨藏(涵盖菩萨的行为和教诲)法护部自...
原始佛教时期和部派佛教时期,是大乘佛教出现之前印度佛教的两个重要时期,而部派佛教时期又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这两部主要是佛陀入灭百年后开始分裂的。 以下就来说一说代表佛教分裂的两个最重要的事件——十事非法和大天五事,而又是哪一个事件是造成佛教分裂的根本原因呢?
大乘佛教的历史源头大众部,就是一帮外围和尚没有人定期好好供养,但是要吃饭,所以才会有很多突破性的戒律变化和世俗化结合,在印度如是,汉传也如是,进了日本更如是。 上座部为啥相对没那么世俗化和那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