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部,拼音:dà zhòng bù,大众部的意思:佛教部派之一。大众为梵语Mahāsanghika的意译,音译为摩诃僧只。系佛教最初分裂所形成,与上座部对立。相传后来大乘佛教的发展颇有关系。
而大众部则更加开放和创新,对教义进行了大胆的发展。大众部受到大天五事的影响,认为阿罗汉果位存在局限,上边还有菩萨和佛。这种观念的引入,使得大众部的教义更加注重慈悲与救度众生,强调菩萨道的修行。大众部的创新为佛教教义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佛教的修行路径。例如,大众部在教义中更加关注众生的苦难,强调...
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起源、宇宙观与自我观、以及对释迦牟尼的看法上。 起源: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以僧团长老为主,思想传统、保守;大众部则以革新派比丘为主,较为积极和先进。 宇宙观与自我观:在客观事物的有无、真假问题上,上座部各派偏重于说“有”,...
大众部认为一切法依借因缘而生灭,皆无实体,但有一个假名,“名—是因言遗言,方便权巧而说,名即说,所以称之为一说部。大众部主张“我法二空’,彻底否定了一切有部所说的“我空法有”,很明显这是与有部对立而立说的。 其次,在方法论上,大众部是一说,上座部是分别说。这种分歧在《异部宗轮论》中就有记载...
大众部摘自:佛学大词典梵名Maha^san%ghika ,巴利名Maha^san%ghika^ 。音译莫诃僧祇尼迦耶、摩诃僧祇部,略称僧祇部。又称圣大众部。为小乘二十部之一,与上座部并为最初之两大部。据异部宗轮论所记载,佛陀入灭百余年,大天比丘提出五条教义后,产生赞成之革新派比丘,与反对之保守派比丘。两派互相抗争,前者...
设无大众部,即佛教之弘布不远,两部之分,对佛教之继承传播是极其有利的。初时两部结集,既人皆应类,同为住持正法,一见同戒,都无诤讼。但教传日久,时地有异,因民风习尚不同,生活条件有异,为适应客观环境,佛教徒在戒律的开遮持犯上两部有所不同。因不同而兴诤,则有一百一十年时吠舍离城第二次律藏的...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佛教第二次大结集,导致佛教内部逐渐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个派系,史称“根本分裂”,佛教由此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上座部主张严守原有的教义和戒律,而大众部主张教义的发展和放宽部分戒律。根据玄奘翻译的《异部宗伦论》,上座部又分化出8部,大众部又分化出10部,这些部派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
大众部,梵文Mahasanghika的意译,音译“摩诃僧祇部”,简称“僧祇部”。又名“一说部”。释迦灭度百年第二次结集时分裂的两大佛教部派之一。由对做结集决议的少数上座部长老不满的多数僧人组成,故名“大众”,主要流传于中印度南部。后又分为五或八个部派。说佛皆出世、永离烦恼、以一音说一切法...
2. **大众部**: - 大众部则主要存在于北印度和中印度地区,后来发展成为大乘佛教的基础。 - 与上座部相比,大众部在教义上更加开放和包容,不仅接受阿难陀和优婆离的传授,还融合了其他弟子的见解和教义创新。 ### 二、教义差异 1. **经典传承**: - 上座部以《巴利三藏》为主要经典,该三藏由经藏(Sutta Pita...
1. 两个教派,即上座部佛教和大众部佛教,都是从原始佛教分裂出来的派系。这一分裂发生在佛灭一百年后,即公元前4至前3世纪。2. 分裂的原因在于他们对佛陀教义的不同理解。大众部佛教随后发展成了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对佛陀进行了神话化处理,这与佛陀反对偶像崇拜和神话自己的立场相违背。3. 从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