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首先必须是圣人,而后要在事功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荀子“圣王”的提出是对“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的最确切的解释。 综上所述,荀子认为理想人格的实现需要经过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士,其次为君子,最高层次为圣人,乃至圣王。除了这三种理想人格外,荀子还提到一种“成人”人格。在荀子以前,孔子已经提出了“成人”...
外王学是一种哲学思想,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君主的政治行为来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繁荣。外王学是哲学领域里关于政治和社会治理的一种学说。其核心关注点在于君主或统治者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君主的智慧与行为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一学说强调君主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智慧,认为君主的言行举止对社会...
在内圣外王的体系下,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不仅对均平的外王学宗旨的发挥一以贯之,而且深入的研究也使他注意到儒家外王学除了注重均平的原则之外,对差异的存在也是没有忽视的,在后者基础上的主“序”之礼治论,熊十力也有研究并赞同。 《读经示要》分为三讲,在第一讲中,熊十力提出了“群经治道九义”,这...
熊十力的儒家外王学 熊世力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遵循传统范式可划分为内圣学、外王学两部分。内圣学指“新唯识论”体系所代表的形而上的宇宙本体论、心性本体论,而外王学则是指立足于这种本体论基础上的形而下世界的各种现象之学,其范围极其广泛,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政治、经济、文化等...
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被视为儒家学派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其著作中,对儒家“外王学”的拓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儒家“外王学”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主要关注的是治国理政的方式和方法。在儒家“外王学”中,王者的道德品质是治国理政的核心,因此重视“君子”的培养和教育。
牟宗三的外王学之所以被后学者加上一个“新”字,其关键就在于此。 前面有提到,新外王三书的核心思想就是本于内圣之学来解决外王的问题。如果内圣之学不明,外王问题便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问题恰恰出现在这,外王层面固不足,然而内圣之学也有其明显的缺陷。因此,牟宗三自觉到这一点,开始向生命的内部寻求问题...
第三节“隆礼重法”与“强国裕民”的“外王”理想 一·“明分使群”的社会建构观念 荀子注意到,人类与动物不同而且得以优异于动物的地方,是“人能群。人类是以群体性的方式生存与生活的。由此荀子提出“明分使群”的观点,“分”既指社会分工也指等级分别。荀子认为人必须以“分”的方式组合为一个结构,过着...
出处: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 2022-3-1摘于新浪博客 修齐治平 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提高自身修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抚天下百姓苍生的抱负,泛...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内圣指的是君主对车家内部的治理调和,同时也被认为是儒家学子对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据;外王指的是君主对其它国家的政策战略,而在个人修为方面,也是儒家学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指导。 然而,这一学说最早却见于先秦时期庄周的《庄子-天下》其文如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
冯友兰先生的“外王学"解读 陈 博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政法系,甘肃 合作 747000) 摘 要:“内圣外王”一词,囊括中国学术之全体。就传统的内圣外王思想而言,其运思理路乃是一种“本末一贯”、“圣 王一体”的理论架构冯友兰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富创见性、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从中西哲学及其文化交融、汇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