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道教泰斗司马承祯祖师,创作《坐忘论》,继承前人服气养命,结合当时修心学说,一方面让传统的服气养命之法有了新的内容,一方面让玄妙高深的修心学说有了操作步骤。为后来的修道者避免了弯路,指明了大道。 《坐忘论》以《老》《庄》和其道教他经典为依据,吸收儒家正心诚意与佛教止观、禅定等思想,提出了“安心坐忘...
《坐忘论》是唐代高士,道教上清派司马承祯祖师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道教经典。书中强调生命的宝贵,主张养生莫过于修道;修道在于静心;而静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坐忘”。书中阐述的坐忘之法,是一种很好的保持性灵宁静安详、破除烦恼和回归真我的修炼方法。 司马承祯(639-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
但只要保持继续前行,终将会豁然开朗,而欣赏到美丽无限的风景! 四、小结 枢翼一章,是整部《坐忘论》的提纲,也是对全文的总结。枢为枢要,是坐忘要点的凝练;翼为附翼,是辅助七章的内容。熟读此章,不仅有利于深刻理解各章的核心思想,亦对于贯通整部《坐忘论》主旨有着极大地帮助。
《坐忘论》是唐代道教学者司马承祯的重要著作,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系统阐述了道教的修炼理论与方法,强调通过“坐忘”的修炼方式,摒弃世俗的欲望和杂念,实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超越,最终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是道教内丹修炼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有着深远的影响。 序 【原文】夫人之...
司马承祯《坐忘论》原文语译 《坐 忘 论》一、作者简介 《坐忘论》是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的代表著作,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部道家经典,书中强调生命的宝贵,主张养生莫过于修道;修道在于静心;而静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坐忘”——将庄子提出的养心方法发展为道家修炼的途径。对现代人而言,书中阐述的道家“坐忘”...
《坐忘论》是一部修道明理、入室炼养的道书,其书卷首说:“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鱼之有水。生在世间,最可贵的便是明道修真。人在道中,如鱼在水中一样。人离不开道,人以呼吸寄生,…
坐忘论 已校对 经名:坐忘论。唐司马承祯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参校版本:《全唐文·坐志论》。 坐忘论序 天地分判,三才定位,人处天地之中,五气合身,故能长且久。后人自昧其性,自役其神,自挠其气,自耗其精,所以不能与天地合。逆取短折而甘心焉,每切痛之。《易》曰:穷理尽性以至於...
《坐忘论》是道家经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唐代高道司马承祯(一说赵志坚)所著。这部作品深刻阐述了坐忘的修炼方法,即通过静坐冥想,达到忘却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以下是对《坐忘论》的详细介绍:一、书籍背景与作者 创作年代:唐代。作者:主流观点认为作者是司马承祯,但也有说法认为是赵志坚。司马承祯是唐代...
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故庄子云同于大通。此则言浅而意深,惑者闻而不信,怀宝求宝,其如之何!故经云:信不足,有不信。谓信道之心不足者,乃有不信之祸及之,何道之可望乎! 断缘第二 断缘者,谓断有为俗事之缘也。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恬简...
司马承祯在《坐忘论》写到:修道有七个阶段, 即信敬 、断缘 、收心、简事、真观 、泰定 、得道 。其中断缘 、收心、简事、真观 、泰定等五个阶段, 都强调主静 去欲的重要性。他认为:“夫心者, 一身之主,百神之帅 。静则生慧,动则成昏。 ” (《收心第三》) 静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动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