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从北魏太和九年(485)政府颁布均田令开始实施,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到唐建中元年(780)废弛,前后约三百年。发展:一、北魏。太和九年(485年)颁布实行“均田制”的诏令:1...
均田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首先,均田制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它打破了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兼并问题,实现了土地的相对平均分配,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其次,均田制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劳动力的供应。此...
百度汉语_均田制: 中国古代一种分配土地和交纳赋税相结合的制度。北魏于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规定农民按人口、官吏按等级分配无主荒地,并向国家纳租调。此后在授田对象、授田年限、赋役等方面多有变化,至唐中叶止。
均田制含义解释 均田制 [ jūn tián zhì ] ⒈ 中国古代一种分配土地和交纳赋税相结合的制度。北魏于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规定农民按人口、官吏按等级分配无主荒地,并向国家纳租调。此后在授田对象、授田年限、赋役等方面多有变化,至唐中叶止。 均田制是什么意思词典解释 ...
北魏拓拔氏开创的以均田制为代表的土地法律制度,不仅成为当时解决大量无主荒地与广大无地流民结合问题的有效措施,而且也为其后的北齐、北周及隋、唐各代政权所继承沿用,成为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三百年之久的重要土地立法。 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满目疮痍 均田制的实施,一反西汉以来以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中心的土地权利...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均田制是唐朝前期的主要土地制度,租庸调制是与之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武德七年(624),高祖李渊颁布均田令和赋税令,标志着这两种制度的确立。(1)均田制。唐制:丁男(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中男(十六岁至二十岁)可授田一百亩,其中八十亩口分田,二十亩永业田,口分田不许买卖,丁男老(六十岁以上...
(1)均田制。内容:唐朝均田令规定,18岁以上的男子受田100亩,其中,20亩称永业田,可留给子孙耕种;80亩称口分田,受田人死后要交还国家。永业田和口分田,一般不许买卖。还受给相当数量的永业田、职分田给贵族官僚。作用: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2)租庸调法。内容:受田男子每年向国...
均田制(北魏) 每日一记 • day46 2022年6月30日 三步答题法 第一步:戴帽子 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又名“太和改制”)时期推行的土地制度。 第二步:阐释内容 公元485年(太和九年),冯太后接受李安世的建议,颁行均田令。主要内容有:①15岁以上男子,授露田(不种树的田)40亩,桑田20亩;女子授露田20亩。年...
均田制 均田制,顾名思义平均分配土地,即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一种制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让人人拥有土地,而均田制所分配的土地一般来源于荒地与无主之地。当然为了避免激发阶级矛盾,均田制的均田并不是完全的平均,它的平均也是有限度的,首先它并未主观上强行征用当时地主等私有土地,又比如均田制中还规定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