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与马士曼同时期的马礼逊在中国的圣经翻译,也是通过与中国学者合作开展的。可以说,塞兰坡差会所倡导的合作翻译模式和联合出版成为了十九世纪乃至二十世纪初西方差会开展圣经翻译和出版的主要模式。
这时期的圣经翻译的动机全在於圣经在教会礼仪上的应用,其中诸如主日福音宣讲,日课经中的圣咏吟唱,对经唱颂等。在1676-1680年期间,耶稣会利类斯神父(Rev. L. Buglio)翻译了数本礼仪用的经书,其中如《弥撒经典》(Missale Romanum,1670)、《司铎日课》(1674)、《圣母小日课》(...
摘要:《圣经》翻译史就是西方文明和文化传播史的一个侧面,人们对《圣经》翻译的理性认识是人类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斐洛·尤迪厄斯(PhiloJudeaus)、奥古斯丁(Augustine)、哲罗姆(Jerome),到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西方早期《圣经》翻译经历了数个里程碑式的阶...
圣经的翻译历史可分为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这两个版本在西方各国引发了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了对立的双方,这反映了西方世界形成的历史过程。
马礼逊翻译 公元1807年,英国公会传教士马礼逊的来到中国,非常迅速地明白了一个事实:要想成功传播基督教,必须首先拥有一本中文版的《圣经》。同时,马礼逊也认识到,翻译工作并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多的是文化与思维的对接。因此,他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翻译工作。与当地学者一同研读,努力掌握中文的精髓,确保...
1536年5月6日,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下令翻译《圣经》。从此,英国每个教堂都能够“名正言顺”地拥有英文版《圣经》了。在此之前,《圣经》翻译工作仍面临着许多拦阻,例如,以翻译《圣经》著称的丁道尔就是于1536年遭受火刑而殉道的。 02 1859年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逝世 ...
直到19世纪基督新教开始大规模向中国及远东传播,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圣经》中文全译本。近代《圣经》中文翻译史上最早的两个著名译本,即马士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通常称为“二马译本”。[3](P15) 一、马士曼及其《圣经》中译本 马士曼 (Joshua Marshman 1768-1837),1768年4月24日生于英国威沙尔郡(Wiltshire)...
不过,英国作家哈里•弗里曼在其新书《<圣经>翻译:一部谋杀史》中披露,《圣经》翻译不仅是一部争议史,也是一部血泪史。很多译者被烧死在木架上。 《圣经》是翻译语言最多、译本也最多的一部书。不过,英国作家哈里•弗里曼在其新书《<圣经>翻译:一部谋杀史》中披露,《圣经》翻译不仅是一部争议史,也是一部...
翻译圣经是路德宗教改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路德为德意志民族文化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之一。在此之前,德文圣经已有多个版本,但大都是以中世纪天主教会使用的拉丁文译本为基础的,加上译者德文水平欠佳,粗俗拙劣,佶屈聱牙,文不逮义等问题处处可见。路德以经过伊拉斯谟考订、增删、评释的希腊文圣经为蓝本翻译《圣经新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