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者对国故学的定义有所不同。邓实强调国学是一国之学,服务于国家和民族;章太炎则明确了国学的本体是经史而非神话、宗教等,方法上重视辨伪和历史文化研究;吴宓和胡适都强调国学是整体的中国文化。新国学理论如王富仁的观点,则将现代中国文化也纳入其中,将政治、经济、文化视为一个整体。国学研...
这本书《国故学大纲》收录于由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国学概论选粹》中,整个《国学概论选粹》套书的主编之一是杜泽逊教授,他长期从事古籍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四库学和山东文献研究,可以想见这个系列的价值。 书本装帧考究,高清影印,从原始上为我们呈现出百年前的课本原貌,随时翻阅,都是国学的气息,这样的氛围让人...
自殷末迄今,历时三千余载,中华民族特具的结晶思想,以文字表达者谓之“国故”;以国故为研究对象,用科学方法研究之,使之成为一门科学,谓之“国故学”。学习国故学应有什么态度呢?1. 社会是进化的,研究国故学应有客观的态度,使用科学的方法。不要把社会现状的不安都归结到“新”的身上,认为古代的黄金时代才是最...
从经、史、子、集的古典四部,到十九世纪末的国学热,国学的定义在不断演变。🔍然而,一个新概念“国故学”进入了我的视野。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将中国过去的文化历史称为“国故”,而研究这一切的学问,便是“国故学”。🌈国故学,既有古人的智慧,也有历史的尘埃。精华与糟粕并存,如何取其精华...
对于“国学”的定义,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所做的定义被广泛引用:“‘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国故’这个名词,最为妥当;因为他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意义...
清季民初 “国学” 、 “国故” 、 “国故学”三词曾经一度并行于世 给人们造成了相当混乱。因此 从它们各自缘起和产生语境入手 疏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一、 “国学”的由来与涵义 “国学”一词 古已有之。 《周礼·春官宗伯· 乐师》 言 “乐师掌国学之政 以教国子小舞。 ”[②...
胡适说:“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 *关键句称为‘国学’。”显然,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内涵不够确定,所以 指出胡适对“国学”概念的界没有被广为采纳。后来大家把国学和我国的固有学术联系起来。 定过于宽泛,会造成“国学”钱穆提出:...
阅读下文,回答1-3题①到底何为国学?胡适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结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他把国学等同于国故学。②这个定义能不能成立?如果成立,则举凡研究一切过去历史文化的学问,都是国...
青岛出版社吴清波学长有感于斯,邀余择取国学概论之精且易读者重印以飨同好,因约李君振聚讨论而甄选之,本辑计六种:洪北平《国学研究法》、王易《国学概论》、马瀛《国学概论》、陶庸生《国学概要》、曹聚仁《国故学大纲》、甘鹏云《经学源流考》,先行付印,李君略作解题,以为导读。佳者尚夥,宜次第刊传之。
民国趋新学者区分国学与国故学的努力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当一度风靡的整理国故开始走向衰歇之时,"国学"本身的学科定位或学术认同也产生了问题。有的学者试图用"国故学"来取代"国学",有人根本主张"国学"不是"学"。实际上,从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对于久处外患压迫下的中国士人来说,20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