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供性(affordances) 在我国内地及港澳地区也译作功能可供性、承担特质、直观功能、预设用途、可操作暗示、符担性、支应性、示能性等,指事物能够提示其可以帮助人们做什么的一种属性或特征。 “可供性”(Affordances)最初由生态心理学学者吉布森提出,指“生物 (或行为主体) 在物理环境中潜在的各种行动的可能性,它源自...
传播学中潘忠党首先对可供性来衡量媒体的“新”“旧”,并提出了可供性的三个维度,即信息生产的可供性(包含可编辑、可审阅、可复制、可伸缩、可关联)、社交可供性(,包含可致意、可传情、可协调、可连接)和移动可供性(包含可携带、可获取、可定位、可兼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可供性悄然攻陷传播学术界,技术可供性、算法可供性、平台可供性、媒介可供性、想像可供性、数字化新闻的可供性等等一连串的新概念层出不穷。所以,技术可供性究竟是什么呢?定义是这样的,某项技术(尤指新技术)在由使用者支配时,被用来达成某项事项的可能性。 这个概念的提出,既强调了技术本身的物质属性,...
1、可供性的载体 可供性的技术载体指的是研究中的具体技术对象,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互联网、手机等被研究者视为“新工具”,而旧媒介则是指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学者们渐渐从旧媒介新媒介再到社交媒体来研究其可供性。从而发现可供性被分为两种类型,面向具体功能...
可供性(affordance)概念最早由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J·Gibson)提出,用于强调“环境属性使得个体的某种行为得以实施的可能性”。 2003年,巴里·韦尔曼(Barry Wellman)将“可供性”概念引入传播学,“可供性”被定义为技术物和行动者之间“多方面的关系结构”。
客体主体可感知的特性可供性可供性的呈现一块陆地表面动物水平的、平坦的、够大、硬实支撑 (跑、跳、爬、站)石块、土坡、草地一块陆地表面人水平的、平坦的、够大、硬实、及膝的高度坐凳子、椅子、长凳、沙发、条凳 “可供性”有不同的层次,有的适用物种场景更广,而有的则只能被更高级的文化和社会的生物获取。
根据吉布森的定义,可供性拥有两个基本的属性,一是客观物质属性,可供性是一种独立于主体感知和经验的行动可能,其存在是客观的,并不会随着主体需求的变化而改变;其二是关系属性,吉布森认为主体对环境的理解,是由环境的客观条件和环境提供的促成行动的可能性来共同决定的。因此,虽然可供性是客观的,但主体可能会根据...
"可供性"一词最早由Gibson提出。他认为,"可供性"是指在环境中可获得的行动可能性。对Gibson来说,可供性是相对于行动者的行动能力而存在的。即便行动者的需求和/或目标改变了,可供性也不会改变。Norman(1988)在设计领域继续推广了可供性这一视角。他将可供性定义为“对象物的设计”。这一定义认为,对象物的性质了...
💬 从可供性视角看人机界限智能技术提供了突破人机界限的可能,这种可能可归于两方面:其一是以人为参照物,机器得以日渐向人“靠拢”;其二是以机器为参照物,人日渐与机器相嵌。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可供性”视角为新闻传播、企业海外传播、主流媒体数字化以及智能技术等领域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框架。希望这篇文章能...
可供性作为物品提供给使用者的行为可能性,是设计师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一个高可供性的 app 界面能让用户一眼就明白各个元素的用途,减少使用障碍,提升用户体验。 功能固着和可供性对于用户体验,可能没有像颜色视觉刺激那样强烈,但是它在无形之中会影响人的认知,默默地影响着人的情绪,塑造用户的整体体验感受。传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