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北宋程颢、程颐首次将其单独推崇为儒学纲领,朱熹作《大学章句》时调整原文次序,形成“三纲八目”体系。王阳明则认为《礼记》古本结构完整,无错简缺漏,主张回归原典。他在龙场悟道期间质疑朱熹改编违背圣人原意,遂以古本为讲学依据,强调其“简易明白”的特质。二、...
一、格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
明代社会的这一特点,不仅涉及朱子学,同时也涉及由朱子所诠释、编订的今本《大学》。朱子学对于阳明学的这种态势,恰恰构成了阳明心学崛起、成立的时代因缘;从文献之经典依据的角度看,阳明心学的崛起也构成了从今本《大学》到古本《大学》的转向...
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道:本指道路,...
《大学》原文(古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qīn)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慊(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ā)然,掩其不善,而著其何益矣?
《大学》古本 《大学》古本是阳明先生所提倡的、未经朱熹篡改的古本《大学》。《大学》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阳明子曰:“盖其功夫条理虽有先后次序之可言,而其体之惟一,实无先后次序之可分。其条理功夫虽无先后次序之可分,而其用之惟精,固有纤毫不可得而缺焉者。”...
因讨论到“格物致知”的问题,我们说朱熹在解释《大学》的时候,对整个《大学》的内容做了调整,于是有所谓的古本《大学》与今本《大学》之分。今本《大学》就是朱子的《大学章句》。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的整体架构,了解朱熹到底在哪些地方做了调整,我特制作了一份对照表以供大家参考。
《古本大学》强调大学之道在于明德,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修养,更是一种自觉行为;以爱民众为基础,在为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 亲民与止于至善 】而“亲民”的内涵,则超越了简单的爱家人,倡导一种更广阔的胸怀,视四海之内皆兄弟,不执着于眼前,追求更高远的境界。“止于至善”强调了善的深层含义,即...
朱熹把《大学》里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拆开来一个一个分析来讲,圣人的本意就全丢掉了。所以说不以诚意为本而一个一个事物去格的,就是支离;不真切的去格物,而只是一味的向内诚意的,就是虚寂;没有致良知作为头脑,只是想着去格物诚意的,就是妄。无论是支,还是虚,还是妄,都离着至善太远了。没有头脑,非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