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取蕴是佛教术语,指对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身心产生执著,因五阴有漏而造炽盛五蕴之苦。 五取蕴的基本定义 五取蕴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又被称为五盛阴苦或五阴炽盛苦,是佛教所认为的八苦之一。它具体指的是由于众生对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佛陀开示,五取蕴是苦。什么是五取蕴?就是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用现代的语言讲,色就是物质,受想行识,就是精神。五取蕴就是令人执取的物质和精神。什么是执取?我的理解是: 执取就是令人上瘾的,难以离开的,先乐而后苦的。比如,包括但不限于: 毒品、烟酒、糖盐、辣椒、性...
取蕴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梵语upādāna-skandha。为有漏之异名。有三义:(一)由蕴而生取,(二)由取而生蕴,(三)蕴依属于取。又取为烦恼之异名,蕴则通于三世,有内外、远近、胜劣之差别,系可聚集之有为法。盖有漏法由取所生,属于取且有生起「取」之义,故称取蕴。〔杂阿含经卷二、阿毘达磨杂集论卷一、...
取蕴是何义?答:此从取生,复能生取;故名取蕴。复次此从取转,复能转取;故名取蕴。复次此由取引,复能引取;故名取蕴。复次此由取长养,复能长养取;故名取蕴。复次此由取增广,复能增广取;故名取蕴。复次此由取流派,复能流派取;故名取蕴。复次此蕴属取,故名取蕴。如臣属王,故名王臣。诸有漏...
取蕴 首页>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关键字: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术语)取为烦恼之异名,由烦恼而生蕴,由五蕴而生烦恼,故曰取蕴。见五取蕴条。更多:https://www.bmcx.com/ 接口调用|联系我们
百度试题 题目佛教中“五取蕴”是哪五蕴?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色、授、想、行、识。反馈 收藏
五取蕴,即有漏的五蕴。五蕴是指色蕴(物质)、受蕴(感觉)、想蕴(想象)、行蕴(行为)、识蕴(了别)等五蕴,其中色蕴属物质范畴,受、想、行、识四蕴属精神范畴。换言之,色蕴为色法,受、想、行、识四蕴为心法,人即由色法和心法等五蕴聚合而成。“由爱力故,生五取蕴”。《瑜伽师地论》云:[凡诸所有染...
【五取蕴】有漏名取蕴,烦恼名取,能执取生死故。蕴从取生,或蕴属取,或蕴生取,故名取蕴。(《俱舍论颂疏》卷一) 取,就是烦恼。这个五蕴是跟烦恼打交道的。它有几种解释叫取蕴?有三种,这是根据《俱舍论》来的。 取是烦恼,烦恼为什么叫取?它能执取生死,使我们在生死里流转,不...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则对此提出了批评(大正43·621c),指出将欲贪称为取是一种不实的解释,因为它与瑜伽等观点不符。实际上,瑜伽认为一切烦恼都应被命名为取。至于取蕴,它同样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欲贪的理解,而是应涵盖所有烦恼的范畴,这与婆沙等学说的主张相符。
答:名即差别。彼名为蕴,此名取蕴。复次蕴、通有漏无漏,取蕴、唯有漏。复次蕴、摄三谛,取蕴、摄二谛。复次蕴摄十七界,一界少分;取蕴、摄十五界,三界少分。复次蕴、摄十一处,一处少分;取蕴、摄十处,二处少分。复次蕴、摄五蕴;取蕴、摄五蕴各少分。复次于蕴中有流转者,受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