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略)或凡在远处、在近处,有漏的、与执取有关的,这被称为受取蕴。凡任何想……(中略)或凡在远处、在近处,有漏的、与执取有关的,这被称为想取蕴。凡任何诸行……(中略)有漏的、与执取有关的,这被称为行取蕴。凡任何识:过去、未来、现在……(中略)或凡在远处、在近处,有漏的、与...
取蕴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梵语upādāna-skandha。为有漏之异名。有三义:(一)由蕴而生取,(二)由取而生蕴,(三)蕴依属于取。又取为烦恼之异名,蕴则通于三世,有内外、远近、胜劣之差别,系可聚集之有为法。盖有漏法由取所生,属于取且有生起「取」之义,故称取蕴。〔杂阿含经卷二、阿毘达磨杂集论卷一、...
「五取蕴」|人如何透过「渴爱」、 执取于事物而感到喜悦?蕴 「五取蕴」为色、受、想、行、识。它们是什么?它们为 你每时每刻所体验到的事物。你无需到别处寻找它们,它们 就在你自身。当你看时,它们就在看的过程中;当你听时,它们就在听的过程中;当你嗅、尝、触或想时,它们就在嗅、 尝、触或...
五取蕴,即有漏的五蕴。五蕴是指色蕴(物质)、受蕴(感觉)、想蕴(想象)、行蕴(行为)、识蕴(了别)等五蕴,其中色蕴属物质范畴,受、想、行、识四蕴属精神范畴。换言之,色蕴为色法,受、想、行、识四蕴为心法,人即由色法和心法等五蕴聚合而成。“由爱力故,生五取蕴”。《瑜伽师地论》云:[凡诸所有染...
取者烦恼之意,即由取而生或能生取之有漏五蕴。指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又就取蕴的名义而论,《俱舍论》卷一称,一切烦恼总称为取,蕴从取生,或蕴属取,或蕴生取,故称取蕴。然《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特以诸蕴中所有之欲贪称为取,以取合故,称为取蕴。
即由取(烦恼)而生或能生取之有漏之五蕴。指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释之,谓若色有漏有取,彼色在过去、未来与现在,或起欲,或起贪、嗔、痴、怖,或复随起一心所随烦恼,称为色取蕴。其余受、想、行、识等亦如是广分别。论中并分别蕴与取蕴之差异,谓蕴通有漏...
「内观是观照五取蕴」,这是按照佛陀所教导。佛陀的教导 称为「经」(sutta,意即「线」)。当一个木匠将要刨平或 锯一块木材时,他以墨线画一条直线。同样地,当我们实践 圣道,我们以「线」也就是「经」来规划我们的行为。佛陀 已给我们线,也就是训练戒德、培育定力和增长智慧的教示。 你不可脱离此线并...
从内容上看,五蕴和五取蕴是一致的,都是对世间现象的分类描述。 从作用上看,五蕴更多地是从客观角度描述现象本身;而五取蕴则侧重于主观角度,强调众生对这些现象的执着和贪爱。 区别: 侧重点不同:五蕴侧重于对现象本身的描述和分析;五取蕴则侧重于揭示众生因执着于这些现象而产生的痛苦和轮回。 修行意义不同:了解...
是名色取蕴。云何受取蕴?答:若受、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受取蕴。云何想取蕴?答:若想、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想取蕴。云何行取蕴?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