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局纹镜,也叫规矩镜,是汉代铜镜中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纹饰,主要出现在西汉末年到王莽时期。这种镜子因其独特的博局纹饰而得名,因其形状像英文字母“T”、“L”、“V”,还被外国学者称为TLV镜。博局纹镜的镜面结构博局纹镜的镜面分为几个部分:镜钮、纽座、装饰区、铭文带和外缘。镜钮通常是半球形,钮座外...
“六博”是古代人热衷的一种休闲游戏。周铮指出,“博局镜”与“六博”棋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具体来说,这种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铜镜上的十二曲道(即规矩纹)的排列组合遵循着固定的规律,这与博局中的曲道布局完全一致;其次,博局纹铜镜的诞生、发展以及消亡,都与博戏的盛衰紧密相连。► 博局镜...
博局纹,指在铜镜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铸有“L”“T”“V”三个符号组合在一起的图案,四组十二个图案共同构成了一个极具几何美学、对称美感的纹饰。博局纹铜镜有多种类型,比较常见的按出现时间大致可分为七类,即博局蟠璃纹镜、博局草叶纹镜、博局四馗纹镜、博局四神镜、博...
博局镜是汉代铜镜的一大创新,它将博局与四神、羽人、瑞兽、珍禽元素融合在一起,体现了阴阳五行和神仙思想。西汉武帝时期最早出现博局纹,但主要流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王莽时期“托古改制”,博局镜尤为盛行,纹饰细腻,制作精良,水平极高。到了东汉中晚期,博局纹及其相间的纹饰趋向简化,制作粗糙,逐渐没落。汉代...
博局纹镜“TLV”的基本格局是不会变得,但图案却可以十分丰富。故宫博物院里的“博局纹人物画像镜”是东汉早期的铜镜,可以看到它造型中规中矩,方圆天地。这里面共有四组画面,看到时候要把那些字母当作分隔线,这也是这些短线条的作用,就是用来分隔画面的。四幅画像从最底下那个看起,将此列为第一组,这组里...
🌟 尚方博局镜,东汉时期的瑰宝,直径13.7厘米,重0.45千克,于1977年在西安市灞桥区出土。这面铜镜通体乌黑,被誉为黑漆古镜,其圆形设计,圆钮和四叶形钮座,外围的凹面方框,都展现了古代工艺的精湛技艺。🌿 镜面上,八乳、博局纹和四神鸟兽纹等图案装饰得淋漓尽致。方框的四角装饰有V字符,四边外两圆座乳夹T、...
网络开小差了,请稍后再试 [一槌定音]汉代博局镜 选集 更多 《一槌定音》 20240929 《一槌定音》 20240922 《一槌定音》 20240915 《一槌定音》 20240908 《一槌定音》 20240901 《一槌定音》 20240825 《一槌定音》 20240818 《一槌定音》 20240811
清水县博物馆收藏着一件精美的汉尚方四神博局镜。该铜镜呈圆形,直径23.3cm,厚0.6cm,重1440g,清水县红堡镇出土。镜背纹饰从内至外可分为镜钮、内区、外区、镜缘等几部分。中心为圆形镜钮和四叶纹钮座;内区正方形格内为十二乳丁间列十二地支铭文:“...
汉代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高峰时期,汉镜类型众多,工艺精湛,至新莽以降,四神博局镜广为盛行,涉及到汉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对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习尚观念等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无锡博物院所藏东汉四神博局镜为圆形、圆钮、蝙蝠形柿蒂纹钮座,直径18.8厘米。双线方格内为十二乳丁,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