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
当时其余各方的政治势力也都想要把他给拉拢过来,尤其是北洋军阀;但从事教育工作后的蔡元培对待军阀的粗暴是无法容忍的,他在欧洲待了好一段时间,一直到1926年才回国。其实,蔡元培并不是明确支持共产党的革命,但当时北大自由、包容的氛围客观上为共产党的思想宣传提供了帮助,陈独秀、李大钊都曾来到北大工作,第一批...
这条新闻爆火,倒不是他的成绩有多好,而是考生蔡元培和百年前的北大校长蔡元培,竟然是同名,所以新闻出来以后,网友们都开玩笑——入学以后,北大师生不一定敢直呼其名,见面得尊称一声“蔡公”... 有一说一,现在大部分知道北大校长蔡元培是教育家,但可能不知道蔡元培的另一层身份——革命家,甚至可以说,蔡元培做北大...
不过,世人并不熟悉蔡氏书法,蔡元培成立“北大书法研究会”,并与沈尹默等人时常切磋。传统文人出身的蔡元培,有着深厚的“童子功”,他以颜真卿、柳公权字帖为启蒙,后专精于黄庭坚。当时文化圈的人其实并不看好蔡元培的字,蔡的夫人就说:“但蔡只习黄庭坚字,写一二寸字尚好,若榜书屏联,则非所长,故人皆怀疑蔡...
而蔡元培是促成陈独秀到北大任教的关键人物,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革命家,是中国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蔡元培,字鹤卿,又字孑民、仲伸等,还曾化名周子余,祖籍浙江诸暨,乃绍兴山阴人,他与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并称“国民党四大元老”,在国民政府时期,是特别...
这是因为,有其位者不一定有其识,有其识者不一定有其位;有其位有其识者,不一定有其时——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才可能有蔡元培出长北大时之挥洒自如。”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总统黎元洪签署任命状。不过,国人之谈论蔡元培(1868-1940),多强调其积极进取,而不太涉及其消极退避。
1922年10月19日,蔡元培第五次辞去北大校长一职,是由于北大学生对讲义收费不满而闹事。最后,这次风潮由胡适在中间调停得以解决。1923年1月17日,蔡元培第六次辞去北大校长一职,缘于曾经在北大任教、时任财政总长的罗文干的冤案。时任教育总长彭允彝公报私仇,提议将罗文干抓起来。蔡元培抗议行政干预司法,向总统和教育...
蔡元培从来没有把北大校长看作是官职,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等学术之地,并非养成官僚之所。1917年1月9日,蔡元培笑着站到北大的讲台上,面对师生、墙外的祖国和全世界,发出了振奋人心的就职演讲。从此,蔡元培拉开了改造北大的序幕。改造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革新。二,改革北大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在最近大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谦逊低调的“老好人”蔡元培。但真实历史上的蔡公与电视剧中的形象相差很大。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走近这位北大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硬核”校长,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 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