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平衡点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个体都不一样。”林小英如是说。 是啊,无论周遭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有权利活出自己的人生。不被世俗所定义,不被框架所影响。这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再拿情商这件事举例,全社会都觉得情商高...
批评林小英的很多家长,可能坚持高考是“最最形式公平”的,但是如果整个宏观环境发生了改变,高考及应试的意义也将被重估。林小英无疑抛出了很有震撼力的问题(虽然并不是答案):内卷不是教育本身,如果内卷的效益在降低,那么教育有没有其他...
在《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一书中,林小英敏锐而细致地指出了县中教育所面临的复杂情况,在数次调研中,县中的问题逐渐清晰,而关于“县中”困境的解法也不言自明——无论是“自主摸索”的县中道路,还是“学在山林”的文化传统,不过都是让教育重新回到它最本真的面貌: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
对于职业预备,林小英认为,中考以后就要走向社会的孩子,即初中毕业到18岁成年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要给他一个出口,教育系统必须要为这类人做职业准备。但是,这方面目前是我们整个社会支持系统所缺乏的。升学预备则不难理解了。“但现在的教育系统似乎只为升学做预备。”林小英说。这无疑道出了当前教育...
最近,北大教授林小英做客《十三邀》节目中,她的一席话引起无数家长的共鸣和深思。在节目中,许知远和林小英主要围绕“教育的困境”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林小英以她敢说真话的态度和深刻的见解,把真实而内卷的中国教育现状淋漓尽致的说出来,有几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一、关于成绩 出生70-80代的孩子,从小就听父母说:...
因为林小英与“乡长”熟悉,借来“书乡”场地。林小英说,自己从十几年前就认识“乡长”,以前住附近时常来这里找一份读书的宁静。这里也是很多北大人的“书乡”,北大中文系戴锦华教授说,这里“像个特别亲切的老朋友”。书店名字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不是来自古希腊哲学“斯多格”,而是“乡”。对于爱这里的北大人...
这是林小英的第一感触。衰败的不是教学楼,而是生源流失、教师跳槽。在一次调研中,林小英看到,某县中考前100名的学生只有15个学生留在本县读高中,其他都去了外地“超级中学”求学。被剩下的孩子就成了“被淘汰的”“被放弃的”。长此以往,未来有多少人会回到县城?未来中国的县城如何发展,乡村如何振兴?
9月25日播出的《十三邀》节目中,许知远采访了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雅理《县中的孩子》的作者林小英老师。 林小英教授与十三邀拍摄团队以及许知远回到了她的故乡——长沙。 林教授母校长沙县第六中学,镜头记录了一所县域高中的日常,也呈现了一个中国教育现状的缩影。
教授叫林小英,网上看到的她的一些谈论切片,出自《十三邀》的最新一期。 她说的话足够大胆,也足够冒犯。 她道尽了孩子家长老师乃至校长心里的苦,撕开了“内卷”的遮羞布,露出了内里一道又一道“血淋淋”的口子。 所以节目一出,好多网友都发表感慨,好担心她被封杀!
"我为什么非得情商高呢", 北大教授林小英:不必按标准路线走,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来源:《十三邀》 #林小英 #情商 #人生 #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