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容貌)这样能够远离暴戾、戾气、傲慢,靠什么呢?靠动容貌。 所以就非常好理解什么是动容貌了,不要总是板着脸,或者通俗讲就是不要总是牛哄哄的。碰到长辈,碰到陌生人,碰到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容貌之上,面容之上,它在我们的面容上、外貌上或者讲体貌上,你的身体动...
曾子深情地对他说: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远暴慢矣; 正颜色,斯近信矣; 出辞气,斯远鄙 ( 粗野) 倍 ( 背,背理) 矣。”这就是曾子提出的著名的 “三贵之道”,即 “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
孟敬子为人任性,生活奢侈,曾子规劝道,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此话的意思是: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便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轻慢;使自己的脸色端庄,就接近诚信了;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得体,就可以避免别人粗鄙,说出悖理的话。后人将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
古今异义(1)动容貌,斯远暴慢矣((2)正颜色,斯近信矣((3)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4)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答案 (1)古义:仪容举止。今义:相貌。(2)古义:脸色神情。今义:色彩。(3)古义:说话不当。今义:不小心说漏了嘴。(4)古义:这个人。今义:对妻子的尊称。 结果二 题目 【题目】古今异义...
“动容貌、正颜色、出辞令”,三者都未说如何动、正、出(或许,正字还可以解读为端正、端庄、庄重之类的词意,但动与出,则完全没有类似修身之类的词意),本身并没有说怎么做,只有配上“斯远暴慢矣、斯近信矣、斯远鄙倍矣”才知如何是“动、正、出”,所以暴慢、近信、鄙倍都是针对自己如何修身而已。
自带“贵气”的人,身上往往有三个特征!是气场强大,非常有吸引力的表现,即便有一个,也可喜可贺。这三个特征,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一、“动容貌,斯远暴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仪态仪表上庄重威严,那些傲慢、野蛮的人...
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上言,“动容貌”而正己之威仪、仪表,以身作则,方能正人于容貌之端正;“动容貌”而修己之形象、作风,方能得人之认可、跟随。 修诸身而做好自己:端正颜色神态,就能取信于人。 颜色,关乎人的形象和神态,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是礼节、礼仪修饰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在颜色上下工夫,...
(1)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3分) 译文: ___ (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 与与如也。(4分) 译文:___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答案(1)整肃仪容举止,就会远离粗暴和怠慢;端庄脸色神情...
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1)问(2)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3),斯远暴慢(4)矣;正颜色(5),斯近信矣;出辞气(6),斯远鄙倍(7)矣。笾豆之事(8),则有司(9)存。”(《论语·泰伯第八》) 【注释】 (1)孟敬子...
程子曰:“动容貌,举一身而言也。这里的“动”,指容貌依礼而动,大概是仪表堂堂的样子。暴,粗厉;慢,放肆。容貌依礼而动,就能避免粗厉放肆。既修身于己,依礼而行,自己免于暴慢,同时以礼待人,他人亦会以礼相待,免受暴慢。这个道理很简单,高贵到神圣不可侵犯。反之,就是“破窗效应”,破一二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