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诗借晋武帝时王濬东征灭吴的事例,揭示地利不足恃的道理。颈联为名句,言世事频迁,江同山依旧,感慨万千,耐人寻味。 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陷。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3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2.注释: 王濬:西晋初大将,为益州刺史,受命伐吴。 楼船:大战船,船上建楼。 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带。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 萧萧芦荻秋。 〔简析〕 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抚今吊古的诗作。 前四句形象地概括了一段史实,照应题面"怀古"字样。公元 279 ...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赏析】: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
内容提示: 2024 年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唐代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唐代 西塞山怀古朝代:唐代|作者: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注释 译文 王濬的战船...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原文与赏析作者以横扫千军的气概将那鳞次栉比的楼船黯然飘逝的王气沉入江底的铁锁高挂城头的降幡阅尽人间春色的巍巍山形滔滔寒流以及雄踞在萧瑟秋风中的故垒一一排比入诗构成雄伟壮阔的场面并从中抽绎出一种深沉浩茫的兴亡之感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原文与赏析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
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译文】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盖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一诗,以其深邃的历史视野和精炼的文字,描绘了金陵一带的沧桑变迁。诗中提到的西晋益州刺史王濬,他的楼船从益州出发,目标直指金陵,最终成功攻克了这座繁华的都城。🌊 诗中提到的“千寻铁锁沉江底”,形容的是吴国当年为了阻止晋军东下,在江底沉下的铁锁链。这些铁锁链不仅没有挡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