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我所痛心的是,刘小枫身上那种中国文人的劣根性 慧小田哲思学 人生无聊才读书。 作者邓晓芒|节选自《做一个有反省精神的中国人》|原载《社会科学论坛》2017年第9期 我与刘小枫的根本分歧,我觉得是他后期说的很多话不真实,我跟他没有很多的交往。前期,我很欣赏他,特别是他跟蒋庆的那种分… ...
刘苏里:很高兴能在网上与您见面,谈话! 邓晓芒:是啊,现在信息如此发达,以前都不敢想像! 刘苏里:可您还与学生在课堂里一页页“啃”经典,像是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邓晓芒:那是,世界上总还是有些永恒的东西,不因事物变化快就失去了价值。其实我所啃的经典正是这个时代的注脚,不过一般人认识不到这一点。 ...
当时苏里说,在眼下这个急剧转型的时代,“多数精英或许是糊涂的”。于是,他产生了这样一种“冲动”:号召学界人士“都来读读邓晓芒吧”。在苏里眼里,你是不糊涂的精英(没有“之一”)。随之,苏里就把我拉出来当多数糊涂精英的典型(如果我在场,我会拒绝“精英”这个帽子,尽管我不会拒绝苏里说我“糊涂”)。你愉快...
这些思想在特定时期都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却不能解释全部问题,刘小枫和邓晓芒的分歧,归根结底是启蒙理性的一元和古典学一元的分歧,但是刘显然比邓更多了一层,下文会再说明。 邓看到刘如此这般,认为大有问题,于是对刘那么一大段逐一进行分析,细数种种错误,学理功夫之扎实,我辈不得不钦佩。于是刘就被邓这么彻底地晒...
•邓晓芒:王小波少些了沉痛,刘小枫多了些空想 •邓晓芒:中西哲学的本体论错位 •邓晓芒:康德的"能力"和"形式" •邓晓芒:哲学的语言学起源 •邓晓芒:孤独意识、距离感与恶心 •邓晓芒:美与善的沉思 •邓晓芒:青春的迷惘 •邓晓芒:沉重的超越
邓晓芒:他的转变并不奇怪,从他接受的教育来说,他1956年出生,有很多东西是根深蒂固的,印在脑子里,形成了思想的隐秘情结,变成了意识的本能。 刘小枫的学术途径是比较顺利的,“文革”时期他还比较小,后来他在四川外语学院学德语,然后学美学,很早成名,基本上一路顺风,没受多少挫折,社会经验并不足,对中国社会他其实...
邓晓芒:我所痛心的是,刘小枫身上那种中国文人的劣根性 文/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德国哲学,亦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代表性著作《思辨的张力》《文学...
邓晓芒:评刘小枫的“学理” 最近,刘小枫的“国父论”在网上引起了一片质疑之声,有些话可能说得比较难听一点。或许是为了避免成为学界的众矢之的,刘小枫在2013年《开放时代》第5期发表了《如何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含义》一文,辩称由于网站的哗众取宠,导致“微博人士攻击的敌人面目模糊不清”,因而“有必要刊布由本人...
今年早些时候,著名的刘小枫博士抛出了他惊世骇俗的新“国父”论,引来了许多批驳,其中最有分量的恐怕当属邓晓芒先生的那篇两万余言的长文《评刘小枫的“学理”》。邓先生的文章很严谨、很充实,有材料、有逻辑、有学理,无论从大的立论角度,还是从小的引文论证方面,都对刘先生提出有力的批驳,可谓拳拳到肉、针针见...
邓晓芒认为中国文人的劣根性就表现在"百家争宠",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走出这种文人情结。更应该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文人如果都想要争权夺利,那么中国文人的希望在哪里呢。 邓晓芒认为现在很多的文人,都一心想着如何批判别人,却忽略了自己。 所以我推出《新批判主义》,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在批评别人的同时能够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