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坚英勇就义 今天 《国家记忆》带您回顾 政工楷模刘伯坚烈士 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一生 01 1895年 刘伯坚出生于 四川省巴中县(今平昌县)一个小商人之家 1920年 他远赴法国勤工俭学 次年转赴比利时继续求学 1921年 刘伯坚参与筹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2年 刘伯坚转入中国共产党 一年后 刘伯坚受党中央派遣 前往莫斯...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这是刘伯坚烈士英勇就义前写下的绝笔。刘伯坚从小立志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不断寻求革命真理,是中国共产党卓越的军事和政治工作者。 第5次反围剿失败,刘伯坚没有随红军主力长征而是留在赣南苏区,坚持游击斗争。1935年3月4日,在一次突围战斗中,刘伯坚左腿中弹不幸被俘。从这...
在苏联考察期间,冯玉祥遇到了一个优秀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当时在苏联留学,他也参加了接待冯玉祥的工作,这个年轻人就是刘伯坚。事后,冯玉祥充分肯定了刘伯坚的能力,并邀请刘伯坚回国协助自己建设西北军。刘伯坚出生于1895年,四川平昌人,出生于一个小商业者家庭。早年时期,他主要在家乡一带读书,1920年,刘伯坚赴欧...
刘伯坚,1895年1月生于四川省巴中县(今平昌县)。他自幼聪颖,才华出众,志存高远。面对豺狼当道、列强入侵的残酷现实,1920年6月,他远渡重洋,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至1920年年底,赴法勤工俭学者达1600名,其中有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邓小平等一批中国革命的先驱。刘伯坚与他们先后在法国巴黎...
刘伯坚(1895-1935年),原名刘永福,又名刘永固,后用刘铸、刘铁侠,在国外曾用名刘大冶、毅伯等。1895年1月9日生,四川省平昌县龙岗寺人。 刘伯坚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祖上在龙岗寺小集镇以开栈房为生。 刘伯坚6岁入学,勤奋好学。曾就读于龙岗寺刘贵义...
行刑的前一天,刘伯坚同志曾给兄嫂寄过一封托孤信。在这封信里,他交代了寄养孩子们的线索,希望后面他们能设法寻找孩子的下落。他说他并不怕死,因为他生来就是要为中国而奋斗的,死也是为中国未竟的事业。他临刑前,又曾要来纸笔,泰然自若地给妻子王叔振同志写下一封绝命书。他说不要伤心,无论如何都应为革命...
刘伯坚1895年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赴欧洲勤工俭学期间,和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发起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底,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被推举为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团负责人。1926年8月,刘伯坚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应邀到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即原西北军)总政治部副部长。
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的革命的敬礼!”这是1935年3月刘伯坚英勇就义前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家书。可惜的是,他挚爱的妻子王叔振已牺牲于闽西游击区,没能看到这封动人心魄的“绝命家书”。这是一封来自90年后的回信:“瑞金是您战斗过的地方,也是我们共同的家乡。我想告诉您,家乡现在...
1979年,在刘伯坚夫妇牺牲44年后,三兄弟才首次相聚,而小儿子为了报答养父母的恩情,甘愿在农村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刘伯坚临刑前的托孤信 1895年,刘伯坚出生在一个小商业的家庭中,6岁入私塾,后到师范学校读书。或许是从小目睹民众苦难,又在学校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产生了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从此,刘伯坚便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