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对着刘伯坚的遗像和遗作动情说道:“这些遗作,是我们党在战争年代里流血牺牲的烈士给他的亲人的最完整的遗书。”刘伯坚在遗书中自述“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既是对自己短暂一生最好的总结,也是对后人最生动的教诲。 文中所示档案为中央档案馆...
与曾在西北军任职的刘伯坚取得联系当时刘伯坚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他立即向中革军委汇报并致回信欢迎起义官兵加入红军1931年12月14日黄昏准备就绪的起义官兵依次撤出宁都城次日清晨第26路军1.7万余人在梅江岸边集结浩浩荡荡地开向中央苏区起义部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刘伯坚任首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1934...
那时,母子俩没有想到,新中国成立后,邹发生(刘豹生)这个青年即将迎来人生的转折点。人生选择1935年2月,刘伯坚忍痛送养了二儿子,不久他们的队伍又遭遇袭击,他被俘后坚定不屈,一心赴死。3个孩子的人生际遇各不相同,在双亲牺牲44年后,他们是如何相聚的?时间来到1949年的10月,瑞金当地的干部同志,领着两名从...
于是,刘伯坚就成为第二十六路军的“救星”。正如季振同所说:“我参加红军,第一是相信毛主席,第二是相信刘伯坚。”于是,董振堂等派人探听、寻找刘伯坚。在中革军委领导下,在刘伯坚等人的周密组织、策划下,1931年12月14日,宁都起义爆发,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携带2万多件武器,毅然加入红军。“宁都...
1979年,在刘伯坚夫妇牺牲44年后,三兄弟才首次相聚,而小儿子为了报答养父母的恩情,甘愿在农村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刘伯坚临刑前的托孤信 1895年,刘伯坚出生在一个小商业的家庭中,6岁入私塾,后到师范学校读书。或许是从小目睹民众苦难,又在学校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产生了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从此,刘伯坚便踏...
刘伯坚出生于1895年,四川平昌人,出生于一个小商业者家庭。早年时期,他主要在家乡一带读书,1920年,刘伯坚赴欧洲勤工俭学。在欧洲读书期间,刘伯坚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在这期间,他接触到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也了解到俄国的十月革命,并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2年,刘伯坚与周总理、赵世炎等人在欧洲建立...
刘伯坚,一位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烈士,他的生平事迹不仅展现了其坚定的革命信念,更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从早期的勤工俭学到成为红军的杰出指挥员,刘伯坚的一生是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本文将从他的生平、革命经历以及留下的精神财富三个方面,带您走进刘伯坚的革命之路。《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
其实刘伯坚如果留在四川同样很有前途,因为当时的县官陈秉坤早就看上了他,希望刘伯坚给他当秘书,但刘伯坚深知川人不出夔门成不了大器,于是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去法国勤工俭学。 在法国,刘伯坚开始潜心研究马列主义著作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精髓,他还结识了周恩来、李富春等人,大家一起为信仰而奋斗。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聂荣...
1979 年,距刘伯坚夫妇牺牲已 44 年,三兄弟方才首次相聚,小儿子因欲报答养父母之恩,情愿于农村做了一生农民。【刘伯坚临刑前的托孤信】1895 年,刘伯坚降生于一个从事小商业的家庭,6 岁入私塾就读,其后于师范学校求学。或许因自幼目睹民众之困苦,且于学校受到“五四运动”的熏染,萌生出质朴的民主主义观念,...
1979 年呀,刘伯坚夫妇牺牲都过去 44 年啦,那仨兄弟才头一回聚一块儿呢,结果小儿子为了报答养父母的情分,就甘愿在农村当一辈子农民喽。【刘伯坚临刑前的托孤信】嘿,1895 年那会儿呀,刘伯坚生在一个小买卖人家呢,6 岁就进私塾念书啦,后来又去师范学校读书。没准儿就是从小瞅见老百姓遭那罪,再加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