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年1月12日—1995年12月25日) 一、哲学史上的坐标 他本是立陶宛人,比萨特小半岁,却直到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衰退之时,他才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哲学掀起了反主体性的高潮,列维纳斯却要捍卫主体性,乃至重建形而上学,这让他在当代法国哲学乃至...
列维纳斯提出“他者之脸”,“是为了表明先于自我的他者具有不能被我所同一化的陌异性,正是在他者以面...
1905: 1 月 12 日出生于立陶宛考纳斯(俄语为科夫诺)。立陶宛是俄国的一部分,周围的文化 "容忍 "犹太人。他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长子,有两个兄弟,鲍里斯和阿米纳达布。1914: 战争爆发后,列维纳斯全家移民到乌克兰的卡尔霍夫。1920 年,立陶宛获得独立两年后,全家返回立陶宛。1923: 前往法国斯特拉斯堡学习哲学。...
在列维纳斯看来,存在的意义问题本身必须返回到伦理学才能得到更为根本、有效的解答,伦理学应与本体论相异并先于或高于本体论,超越本体论的任务最终只能托付给伦理学,伦理学才是“亲身的”哲学,是第一哲学,而并非只是奠基在存在论或本体论之上的一个哲学分支。将第一哲学从知识论、本体论转到伦理学,是列维纳斯哲学最...
列维纳斯反对海德格尔的"存在先于存在者"观念,认为这种理解把他者视为被理解的对象,从而容易陷入占有。他强调,真正的他性并非附属,而是由"脸"这一概念所代表的绝对异在,它使得世界超越了单一的自我中心。他性,对于Levinas来说,是一种伦理的启示,先于存在而存在。当你面对他者之脸,对话与责任也...
列维纳斯:失眠礼赞 选自列维纳斯《上帝、死亡和时间》余中先译 三联书店 1997年 我们的课程现在要回到最初提出的问题上来:人们难道不能设想或谈论一种和存在、本体论没有参照关系的合理性或意义吗?我们是经过了一段路程后再回到这一问题上来的,我们曾经经历了与一种经验不相干的见证的定义,在这一见证中,与有限...
法国作家所罗门·马尔卡撰写的《列维纳斯传》,诗意灵巧,有理有情,鲜有传记是如此的写法,以此书写列维纳斯,正恰到好处。 法国的这批知识分子、哲学家,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他们更醉心于各种概念、术语的创造,忙于建构理论体系,而对于鲜活的、滋润心灵的智慧并不怎么在意。而列维纳斯,我在他的哲学里读到了一种感动,读...
列维纳斯的现象学方法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他者的存在。他认为,人类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他人的关系紧密相连。在他的著作中,他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责任和伦理关系。他强调了对他者的尊重和关爱,并认为道德行为源自对他人的关注和照顾。 在列维纳斯看来,现象学方法的关键是放下自我的偏见和先入之见,以开放的心态去...
【内容提要】列维纳斯以“伦理学”为“形而上学”,对于欧洲哲学的传统本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但是他却强调他的哲学源自柏拉图,近取康德,而与东方哲学传统无关。即使从表面上看,列维纳斯的立论已经和传统儒家思想相当接近,它们都是以“伦理”作为自己学问的基础。中国传统重伦理,而西方哲学重物理,这本是明显区别,几成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