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一:“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精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精...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意思是形容即使刑天战斗失败,仍然挥舞着板斧和盾牌继续战斗,其勇猛刚毅的精神永不屈服、永远存在。 诗句的出处与背景介绍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句诗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十》。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刑天虽然被砍了头去,仍然以乳为目,舞动干戚不肯放弃。猛志固常在”,这5个字很能看出一些作者的想法。两个神话故事本身就带有着或者暗示了悲剧性的收尾,同时也包含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战斗、反抗精神。这5个字,不仅加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也强调了一件事,人可以被打败,但不会被打倒。头虽然断了,理想虽然夭折...
这正是: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山海经记载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则故事中的刑天氏历来被学者认为为古人虚构的神话人物,但笔者见到头木作业不久的柳树萌生新枝迎风摇曳的场景时,总是不由得联想起这个不屈不挠的刑天...
读山海经[晋]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译文:精卫嘴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出自于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十》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原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译文及注释 更多 作者:佚名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
从《山海经》的记载来看,刑天其实并没有死,而是生生世世在常羊山挥舞干戚。刑天,虽然失败了,但他那种不屈不挠的顽强战斗精神,一直为后世所称颂。刑天,虽不是实力最强的神,但在人们心中,他永远是最无敌的战神。正如陶渊明所赞颂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刑天,象征着一种永不妥协永不言败的精神!#...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考查知识点:诗词鉴赏 诗词作者简介,重点词语与译文 作者: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意思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出自唐朝诗人陶渊明的作品《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其古诗全文如下: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注释】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