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是孔子。孔子将礼、乐并重,将乐的感化放在人的最高境界造就的位置上,与礼相辅相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老子看到了文明对人的负面影响,反对文化对人的熏陶和造就,要求从被污染的社会环境中让人们回归自然,恢复淳朴之心。例如他提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的思想家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孟子 D. 荀子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参考答案:B 解析: 孔子将礼、乐并重,将乐的感化放在人的最高境界造就的位置上,与礼相辅相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考点:审美教育论,美育的特点...
孔子对诗、礼、乐三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所做的论断。出处 语见《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后人对此做了种种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二:①君子自我修养或接受教育的三个步骤。如包咸说:“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何晏:《论语...
《论语》泰伯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 著 大中小 zǐ子yuē曰::xīng兴yú于《《shī诗》》,,lì立yú于lǐ礼,,chéng成yú于yuè乐。。 注释 1兴:开始。 译文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解析 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孔子将礼、乐并重,将乐的感化放在人的最高境界造就的位置上,与礼相辅相成。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参见教材P363。 本题知识点:美育的特点, ...
百度试题 题目“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是由谁提出来的? A.孟子B.孔子C.老子D.庄子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B 反馈 收藏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该句出自《论语·泰伯》,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赏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原文 子曰:“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出自《论语·泰伯篇》。《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