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晖教授的《共同的底线》一书中,他定义了“共同的底线”这一概念。“共同的底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政治共识:所谓“共同的底线”,即不同政治派别之间关于“群己权界”的达成的共识。基本普世价值:包括最低限度的自由权利和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这些是国家和社会必须遵守的基本架子体系。非折中调和...
秦晖早年呼吁抛却左右之争和“第三条道路”的乌托邦幻想,提出一种“共同底线”,即广泛树立起权责统一的公共意识,观点并不艰深,也算不得独辟蹊径,其依旧不过是西方发展了几百年的“社会契约”理论另一角度的延…
在这种情况下,主张2的人与主张10的人难道不该首先为争取1而奋斗吗?而"为争取1而奋斗"当然不能说是2与10之间的什么第三条道路,只能说是两者"共同的底线"。亦即:它并不是两者互相妥协、各让一步的结果,而是两者本身都需要以之为前提的、即使没有对方要求自己也必须争取的基本目标--尽管可能远不是全部目标。 ...
秦晖的《共同的底线》被认为是1999年出版的《问题与主义》续编,我觉得更像是1998年出版的《市场的昨天与今天》姊妹篇,当中涉及到90年代秦晖与其他学者不同观点间的讨论和商榷。经过初步的整理,现记录如下: 1993年,秦晖(笔名卞梧)针对姜洪提出的“官僚资本是中国商品经济... (展开) 17 2回应 左小毛🌈 2021...
秦晖:事情本身没什么关系。但后来不断有人问你提的那个问题,我也想过“共同的底线”与“共识”、“中庸之道”的关系。我想它们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共识”在今天常被看成主要是操作层面的东西,有“团结大多数”的意思,很多“共识”是妥协、折中的结果,“左派”也赞成,“右派”也赞成,才是成功的“共识”,...
秦晖认为,民粹主义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回应底层人民的诉求,但它的做法往往具有短视性。民粹主义强调“大众”的权利,但忽视了制度建设的长期需求,容易陷入一时的激情和冲动,导致社会的进一步分裂。同时,民粹主义也常常和极端的民族主义、保护主义结合,反而对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产生阻碍。
秦晖:“共同的底线”并非要求放弃原有信仰 年度图书(非虚构)《共同的底线》(南方周末资料图) 年度图书(非虚构) 《共同的底线》 致敬辞: 本书中的多数文章写于十年前,十年来知识界离“共同的底线”不是更近而是更远。在知识界纷争越来越标签化、情绪化的今天,《共同的底线》对概念条分缕析的梳理有如一次次“...
早在“五四”以前,中国就出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20世纪末进入改革时代以后,“文化热”中的“中西”之争再度热闹起来,80年代许多人积极推进西化,90年代弘扬传统又成了主旋律,加上国际上亨廷顿式的“文明冲突”论助兴,可谓高潮迭起。 也是自清末民初起,中国开始了“主义”之争,50年代以前国内的“左右”热战血流...
秦晖:社会公正,是一个底线问题!秦晖,生于1953年12月,先后担任陕西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本文摘自《共同的底线》。编辑:哲学之路(zhexuezhilu)商业时代的社会公正,首先就是商业的公正问题。商业公正其实非常简单,第一,不能抢,在市场经济中不能用权利谋利益;第二,不能骗,不能搞信息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