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一文中,比较明确地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这是...
首先,公社化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和剥削关系是社会矛盾的根源,通过公社化可以消除私有制的剥削,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公社化能够让劳动者真正成为生产的主人,解决社会生产和分配的不平等问题。社会主义制度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公社化...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的决议,由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到人民公社,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可以说是大跃进的产物.是农村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属于政治范畴,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表现为大刮共产风、“一大二公”.此次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群众觉悟的思想水平,不切合实际,搞...
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8~10月,全国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2.6万个人民公社。结束于1980年,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责任制迅速推广,人民公社体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大陆从农村建立合作社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活动中的一个阶段,指的是中国农村地区实施生产资料公有化和集体管理的一场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其基本特征是农业的集体化和大规模工业化发展的构想相结合。具体来说: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和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工业化...
农村人民公社化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提出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度主观的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因此于1958年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
人民公社化运动最初是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社并大社引起的。这本来是出于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但在“大跃进”的背景下,却演变成一场不顾客观条件、争相推动农业集体生产组织向所谓更高级的形式过渡的普遍的群众性运动。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毛泽东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也是较早通过初步调查研究觉察到运动中出现问题并努力加以纠正的领导人。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领导全党作了许多努力,纠正已经觉察到的“左”倾错误。 1959年3月9日至5月2日,为了尽快实现纠“左”的目的,毛泽东在不到两...
3. 人民公社,即农村人民公社,是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同时又是农村社会的基层单位。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般以一乡设立一社的体制,实行了公社所有制和政社合一的制度。4. 经过多次调整,从1962年起,生产资料归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