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二十五条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二十五条全文如下: 名义股东将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实际出资人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处理。 名义股东处分股权造成实际出资人损失,实际出资人...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5条认可了隐名股东的存在和地位,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依据投资合同确定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尤其是隐名股东的实际出资义务和投资权益,投资协议据此成为显隐股东之间的关键合同.投资合同的核心内容是投资权益,可将该权益的范围解释为股东自益权,但不应当包括共益权,显名股东行使共益权以...
2010年12月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5条、26条规定了实际出资人与登记股东不一致的情况下的处理办法,在此之前,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隐名股东股东资格的认定有大致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形式说,首先,隐名股东缺乏股东的形式...
的身份关系,第24条应当对二元法律关系分别加以解释,以解决法律适用的问题,使其具有方法论的基础.第25条确立的裁判规则在内在逻辑和法理上是有待商榷的,对股东资格的认定未能优先适用《公司法》的规定,而《物权法》第106条不宜完全适用于名义股东处分股权的行为.对于商事纠纷,应充分认识到商法漏洞的存在以及司法填补...
《公司法》第23条:新增了关于公司人格横向否认制度。 其直接指出了公司法人或股东利用其控制的两个以上公司滥用公司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可以直接要求该公司法人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 03公司决议效力瑕疵制度 《公司法》第25、26、27条:系统性修改了关于公司决议效力瑕疵制度,吸纳了司法解释关于公司决议不成立的规...
论隐名出资中股东资格的认定——兼评《公司法解释(三)第25、26条》 《公司法解释三》的实施,为与隐名出资有关的法律关系的确定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其中的规定存在法律逻辑上的不周延,并不能与《公司法》做到很好的衔接。隐名股东的存在给... 李程 - 《法制与社会》 被引量: 15发表: 201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