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重质轻文(先质后文)。 [解析]子贡的观点是“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意思是“可惜呀,先生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饰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饰,二者同样重要。(如果否定文饰,就像兽皮去掉毛色花纹,那么)虎豹之革如同犬羊之革。”可知二者...
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释义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摘自《宋书·列传·卷五十三》 解释:为:治,治理。质:真实,诚信。文:文采,文饰。 全句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而后才可饰之以文。 赏析:此句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诚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注释】 选自《宋书·江夷传》。为:治,治理。质:真实,诚信。文:文采,文饰。 【译文】 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而后才可饰之以文。 【赏析】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一向...
墨子先质而后文的主张体现了他是个功利主义者,他认为应该先求温饱,他拒绝了艺术。先质后文是墨子的美学观点,质与文本为儒家用语,质指人内在的固有的道德品质,文指人的外在的文饰,墨子将质引申为社会的物质生活,将文的外延扩大为一切审美活动,用先质而后文说明审美和艺术活动要建立在一定物质生活...
墨子「先质而后文」的主张体现了审美与艺术活动需以物质基础为前提,同时强调实用价值优先于形式修饰,以此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民生改善。这一思想既包含对功能性的重视,也暗含通过节制过度享乐实现社会公平的治理逻辑。 一、物质条件是审美活动的根基 墨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生产...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墨子) 文质因其宜,繁约适其度。(《周书》)
墨子“先质而后文”的主张,深刻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与社会理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基础 “先质而后文”中的“质”,被墨子引申为社会的物质生活,而“文”则是指一切审美活动。墨子认为,审美和艺术活动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上。换言之,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
(一)张怀瓘“先质后文”论提出的历史渊源 早在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就在《道德经》中说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或许给张怀瓘以灵感的启发。陈振濂先生在《书法美学教程》中对张怀瓘思想与老子思想内在的一致性,以及老子所提倡的“有无”与“文质”的具体连带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论证,他说:“书法...
墨子“先质后文”的审美思想始终贯穿于各种艺术活动当中。 “重质轻文”的艺术审美观。出于“节用”,墨子主张尚“质”而不尚“文”,反对文饰的“美”。墨子所肯定的是与“善”义相类的“美”,或者是与“饰”义相悖之“美”。他认为作为“饰”之“美”,便是与“节用”相对立的“靡费”。因此,他对于...
谢应芳,自幼笃志好学,潜心性理,以道义名节自励。郡辟 _ 教乡校子弟,先质后文,诸生皆循循雅饬。有举为三衢书院山长者,不就。及天下兵起,避地吴中,吴人争延致为弟子师。久之江南底定始来归年逾七十矣。徙居芳茂山,一室萧然,晏如也。年益高,学行益劭 _ 。达官缙绅过郡者,必访于其庐,应芳布衣韦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