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识】 一曰: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於城,城从於民,民从於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 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
卷十六 先识览 先识 【原文】 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于城,城从于民,民从于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②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夏太史令终古③,出其图法④,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
《吕氏春秋·先识览》先识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于城,城从于民,民从于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②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夏太史令终古③,出其图法④,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
《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 《吕氏春秋·先识览》 察微 六曰: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
吕氏春秋•先识览(6)原文 先识览(6)【译文】 最大的智慧不显现,担当大事的人成就较晚,最优美的乐音听 来无声。 当禹疏导江水的时候,人们却堆积瓦砾加以阻挡。等到治水的事业 完成,功业建立以后,给子孙万代带来了好处。禹目光远大,可是人们却 没有谁知道这一点。所以,不可以跟普通的百姓商讨改变现状、进行创...
吕氏春秋·先识览(4)原文 先识览(4)【译文】 人的眼睛,因为明亮才能看见东西,失明就看不见,看见或看不见,眼睛是相同的,但接触外物时,或明亮、或失明却是不同的。失明的人眼睛未曾明亮过,所以从未看见过。失明的人眼睛无法与外物接触,无法与外物接触却说看见了,这是欺骗。智力也是达样。人们的智力达到或达不...
1、吕氏春秋-先识览(8)原文先识览(8)【译文】东方墨家学派的谢子,将要到西方去见秦惠王。惠王向秦国墨 家学派的唐姑果打听谢子的情况。唐姑果担心秦王亲近谢子超过自 己,就回答说: 谢子是东方能言善辩的人,他的为人很狡诈,他这 次来,将竭力游说,以取得太子的欢心。秦王于是心怀愤怒等待谢子的到来。谢...
《吕氏春秋·先识览》正名讲的是名分与实际相符对于国家治理和个人行为的重要性。名正则治,名丧则乱:名分正当,社会就会安定;名分丧失,社会就会混乱。这里的“名”指的是名称或名分,即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应有的规范。邪说导致名分败坏:邪说会混淆是非,使得名实不符,从而导致社会混乱。因此,要辨正...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悔过》,共5段,是一篇议论文。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用洞穴过深则手臂不能探底的现象作比,引出中心论点:智所不至,说者虽辩,为道虽精,不能见矣。然后以蹇叔哭师为例证明之。 这篇阅读,巧妙地回应了教材所学。教材所选议论文均为经典范文:《劝学》《师说》《六国论》《过秦论》...
吕氏春秋·先识览(5)原文 先识览(5)【译文】 洞深八尺,那么人的手臂就不能探到底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手达不到的缘故。智力也有达不到的地方。智力达不到,游说的人即使善辩,阐发的道理即使精微,也不能使他体会到。所以箕子被商纣囚禁,范蠡飘泊于三江五湖。 从前,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蹇叔劝阻说: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