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官制度是封建专制政权监督和控制佛教事务的重要手段。由世俗政权任命僧侣为各级僧官,以管理僧尼事务、统御佛教的制度。僧官,即受命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僧人,又称僧纲。主要任务为︰掌管僧籍,以僧律统辖僧尼,并充当朝廷与教团间的协调者,在官方有关机构统领之下,处理有关佛教事务。印度僧团中原设有上座、维那...
僧官,拼音:sēng guān,僧官的意思:掌管僧人、寺庙的官吏。《儒林外史》第四回:「屠户拿着银子,一直走到集上庵里滕和尚家。恰好大寺里僧官慧敏也在那里坐着」
中央的僧官机构是僧录司,设善世、阐教、讲经、觉义等僧官,分别为正从六品、正从八品;各府设僧纲司,有都纲(从九品)等僧官;各州有僧正司,设僧正一员;各县有僧会司,设僧会一人。各级设立的严密僧官制度有利于巩固明朝统治,但在加强对佛教控制的同时,也使得佛教...
明朝政权下的僧官沿革 1.僧官起源 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随后东汉时西域僧人摄摩腾白马伏经来洛阳传教。佛教一切事务都是由九卿之一的鸿胪寺卿来管理和安排。当时佛教的影响力比较有限,只局限于社会上层领域,比如豪族和权贵阶层,而且西域僧人的重心在于翻译佛经,并没有民间传教,所以并不需要...
“僧正”、“僧都”的称谓都取自中国佛教的僧官制度。继观勒之后,于推古三十三年(625)来日初传三论宗的高丽僧慧灌成为第二僧正。大化二年(646),慧灌奉诏在宫中宣讲三论宗。结束之日,其门徒慧师、慧轮、智藏等也被任命为僧正。“法头”是日本佛教特有的僧官,负责巡查诸寺,检校僧尼以及寺中奴婢、田亩...
自汉至西晋,寺院、僧尼不多,译事和法事尚属初创。其时佛教事务一般由接待宾客朝觐的大鸿胪寺掌管。简介 中国历代为管理全国佛教事务而设置官吏、机构的制度。始于北魏前期和后秦,此后各朝沿袭,代有变革。主要任务是编制们尼户籍,制定寺院建制、僧尼定额,发放度牒,任命下属僧官以及寺庙住持,主持重要的建寺、塑像...
一、明代僧官制度建立背景 明代僧官制度创立于洪武时期。其建立,基于历史和现实的佛教管理状况,有着深刻的时代现实、体制传统、管理思想背景。元末佛教及其管理概况,是明代僧官制度建立的现实基础。元代统治者对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的尊崇,以及僧俗管理的混杂,使佛教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情况愈加复杂。藏传佛教在元代...
僧官的职责范围比主持广,不过通常寺庙内的事情,还是主持自己管理,除非寺庙违法犯忌。明代的僧官,有四条硬性规定:一、必须由政府任命;二、必须服从政府管理;三、必须是僧人;四、除了寺庙中的事情,还要负责世俗政府划定区域内跟佛教相关的事宜。朱元璋对于佛教的特殊情感,源自于他出家时的所见所闻,故而他认为...
明代僧官制度,从根源上看,本身便是至高的世俗政权操控佛教的产物。设置僧官的目的,便是借助这种工具对佛教进行符合世俗统治的改造和管理。因此,僧官处身其中,不免为俗务所累,很难心无旁骛地进行清修参悟。即便如此,这些名僧亦以自身所修,处世理事。比较突出的,便是他们行使自身职权,推荐了一批当时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