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宗 介绍 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 前身 毗昙宗 类别 小乘传承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它的前身为毗强它析伤续角脸明么绍快昙宗。毗昙宗始于南北朝僧伽提婆(Samghadeva)与竺佛念,译出《阿毗昙八犍度论》〈又称《发智论》),《阿毗昙心》及《鞞婆沙阿毗昙论》,开始有僧侣学习说一切有部的论典例与殖吸县体策艺。研...
历史知识> 俱舍宗 中国佛教学派之一。以翻译、宣释《俱舍论》为宗旨,故名。其学者称为“俱舍师”。南朝陈天嘉四年(563),真谛携梵本《俱舍论》(全称《阿毗达摩俱舍释论》)来华,凡五年译成,世称《旧俱舍》。以宣传“我空”、“法有”著称。唐贞观七年(633),玄奘抵天竺王舍城,从僧伽论师学《俱舍论》。
俱舍宗,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毗昙宗。毗昙宗的诞生得益于僧伽提婆与竺佛念的贡献,他们翻译出《阿毗昙八犍度论》、《阿毗昙心》和《鞞婆沙阿毗昙论》,使得僧侣开始系统学习说一切有部的论典。其中,梁代的慧集及其弟子僧旻、法云在毗昙研究领域声名显著,北方的慧嵩和志念同样影响深远。后随着真谛在...
本章的内容,庵主将放在俱舍宗或者说俱舍学派的历史形成过程,详细地为大家介绍这一被誉为“小乘义理顶点”的学派。俱舍宗可以被认为是唯识宗的启发者,它们都是有宗的代表宗派,前者是小乘“相学”的集大成者,而后者则是大乘“相学”的集大成者。 但大家一定要注意一点,虽然俱舍宗被归到了“小乘”,但它也有部分...
中国的《俱舍论》翻译始于陈朝的真谛,他撰写了五十卷的论疏来阐述。然而,这些早期的译本逐渐散失。唐代的玄奘大师重新翻译了三十卷《俱舍论》,传给了普光等人。他们各自撰写了注疏,如普光的三十卷记疏,法宝的三十卷疏,以及俱舍宗的三十卷疏,共同形成了俱舍宗。然而,俱舍宗的理论强调法的“我...
(流派)八宗之一。俱舍论之宗旨。印度小乘之区分有十八部,异论纷纷。如来灭后四百年之初,五百阿罗汉,依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之请,结集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由是十八部中萨婆多部之宗义确立。此论为由六足论之义而解释发智论者。故本宗之大义,集成于此。其后经五百年,世亲菩萨出世,初于萨婆多部出家,习其宗义,...
俱舍宗 摘自: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 于凌波居士著 依俱舍论而立的小乘宗派,称俱舍宗。为我国十三宗之一,相对于成实宗被称为小乘空宗,俱舍宗则被称为小乘有宗。初由世亲入迦湿弥罗国学毗婆沙之义,其后根据《大毗婆沙论》,及参酌经量部之义,造《阿毗达磨俱舍论》,批判说一切有部的传统...
在中国的佛教传统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学派,被称为俱舍宗。其得名源于对经典《俱舍论》的深入研究和传播。学者们尊称其为俱舍师。俱舍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十分兴盛。陈朝的真谛法师翻译了《俱舍释论》,他的弟子慧恺等人开始对其进行...
中国大乘佛教八宗之一“唯识宗”祖庭大慈恩寺——唐长安城—又称法相宗、俱舍宗、慈恩宗: 祖庭请印 愿🉐玄奘法师智慧加持大慈恩寺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创建的,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 - 闫潇(妙德)· 种菩
玄奘年轻时曾在长安向道岳学习《俱舍论》,随后踏上求法之旅,途经缚喝国的纳缚僧伽蓝。在那里,他遇到了来自磔迦国的精通《发智论》、《俱舍论》和《六足论》的小乘三藏般若羯罗,玄奘借此机会向他请教《俱舍论》和《大毗婆沙论》的疑难问题,得到了详尽的解答。接着,玄奘在迦湿弥罗国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