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修养在生活最基本观点,一是西方的“生命在于运动”,因此西方拳击手、大力士身体肌肉纵横,像加州州长施瓦辛格被称为偶像。另一种修养方式是印度的瑜伽,不运动像乌龟一样归于寂静,道教称之为湛然空寂。但是太极玄理认为要“和”所以既不能不动也不能...
道德修养论主要讲孟子遵循由内而外、各安其位、忧乐圆融的理路,通过弘仁(居仁、存仁、仁民、仁义)、养性(养心、养体、养气、养勇),从士人升为贤圣。认知修养论主要指孟子所论存在事实、理想与偏执三种成分,反映了上古三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信息,体现了早期儒家对当时社会和历史现...
中国程朱理学的人格修养论的内容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周敦颐:“无欲”、“静虚”的修养方法 (1)“静虚”:排除一切外在干扰,达到与“诚”合一的境界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礼记.乐记》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太极图说》 (2)无欲: “无欲”是“主静”的重要条件,...
程颐修养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个人的修养来影响和改变社会和国家。他强调了个人修养对于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的学说强调了道德修养、家庭伦理、君主责任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程颐的学说不仅在中国古代儒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
“浩然之气”与孟子的人格修养论 提要:人格修养是孟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道德境界看,浩然之气是道德之气,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从修养工夫看,经由道德之气与食色之气的博弈,借助个人与社群的互动,方能成就道德的人生;从伦理秩序看,内心的规矩是四心、四德,外在的规矩是五伦,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
孟子思想:“养气”的修养论《孟子》有一个很有名的寓言,叫“揠苗助长”。现在都认为这个寓言是告诫人们做事情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其实,孟子讲这个寓言的目的,是告诫人们一个关于“养气”的道理:“浩然之气”的培育要靠内在的积蓄,不能急于求成地从外部获得。孟子所说的“气”,是指一种以道义为基础...
作为明代著名的史学家兼政治家,卜大有十分重视史家的修养问题,《史学要义》中反复强调“博学多识”、“公心直笔”的史家修养论,二者构成卜大有对史家主体修养的要求。“博学多识”博学多识”是指史家的知识素养问题,要求史家要广闻博识,拥有丰富的知识。有关史家学识修养问题在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孔子是...
修养是一套有利于建立友善、可持续关系的行为习惯 如果这套行为习惯是在亲属、老师的引导下形成的,就也称为教养 是人在与具体的人建立关系之前要练扎实的基本功 觉得修养好,就过了建立积极关系的第一关 觉得修养不好,建立积极关系就先遇到了第一个门槛 年轻人最首先要克服的缺陷,不是没钱、没经验、没人脉、没...
2025年5月6日,“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第四讲在敬德书院笠僧堂开讲,中国政法大学王心竹教授继续进行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的讲座。本讲王教授首先回顾了上一讲所讲的“立志乐道”,之后重点讲解了其他四种道德修养方法,即学思并重、存养持敬、省察克治、知行相资。
孟子心性修养论 发现本心,并“能尽其才”,是孟子心性修养论的基本内容。孟子的心性修养论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过程或阶段:一是发现良知;二是扩充良知。人们涵养性情、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就是寻找本心,也就是把放失的善端找回来。孟子把这一过程叫做“求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