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出现的一种电影创作主张,认为电影应该和小说一样明确地、无保留地归功于一位作者,主张电影创作家要向作家用自己的笔写作一样,用作家的摄影机写作。代表人物特吕弗提出导演应该而且希望对他们的剧本和对话负责的观念,认为影片应当明显体现导演的个性,导演应当像作家一样,通过他的作品表现他对生活的观点。作者论的...
01 “作者论”的历史渊源 —— (一)1921年—— 从某种角度看,“作者论”也可以视作为 “电影作为艺术”正名的一部分,是电影寻求艺术身份的一部分。早在 1921 年,电影艺术家让·爱浦斯坦在《电影与现代文学》…
《春夏秋冬又一春》都是很好的佳作,这3部电影真的建议大家去看看,它们分别体现出了金基德的3大招牌即...
当提到“作者电影”,我们不只触及一个专业术语,而是深入法国“左岸电影派”的精神内核,那个曾经以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和亨利·高尔比的《长别离》为代表的沉思与探索的时代。这些电影的创作特征是鲜明的,它们通过跳剪与循环剪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自然音效、台词和音乐融入戏剧化的舞台表演...
1948年,法国电影理论家阿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在他的《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一文中指出“电影作者用他的摄影机写作,犹如文学家用他的笔写作”。阿斯特吕克的这一思想,成为了日后法国电影新浪潮时期特吕弗“作者论”的理论先驱。而“摄影机是一支笔”这一理念的提出,也标志着“作者论”的电影自觉意识已经...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界的一种创作主张,又称作者论或作者政策理论.其理论渊源,最早发端于法国著名导演亚.阿斯特吕克1948年发表的《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一文.该文认为,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样,电影导演可以用摄影机来进行...
狄杰:作者电影是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界的一种创作主张,最早发端于法国著名导演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1948年发表的《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一文。文中第一次提出,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样,电影导演可以用摄影机来进行银幕“写作”。有众多...
三是影片必须要有某种特定的内在含义。电影《精疲力尽》“作者电影理论”促使各国电影如雨后如笋般地...
4.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作家电影则较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而作家电影...
所不同的是,“作者电影”为指导的“新浪潮”并没有完全进入“不叙事”的状态,其电影中往往具有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