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种性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能生佛果的种子体性。更多:https://www.bmcx.com/
那么又何为“默传吩咐”呢?其实所谓的默传就是指“不立文字,不假言语,以心传心,自悟自解,见性成佛”的传授方式。至若“吩咐”二字,则是指禅宗法门由释迦牟尼佛直至如今禅宗学人,都是如此心心咐嘱,代代相传而来。五祖弘忍大师曾经教导的“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即是此意。后代学人如果...
如卷二说:“佛及独觉声闻种姓同于此位,住上上品,故名平等。”又卷五说:“谓佛种姓是上品,独觉种姓是中品,声闻种姓是下品。”又卷六十八说:“转声闻(此字缺)种姓根(此字缺)独觉(此字缺)种姓根,转声闻独觉(此字缺)种姓根起佛(此字缺)种姓根。如说(此字缺)位、顶位亦尔。”这里不但有三乘种姓的区分...
九恼处为种。九种烦恼处为种,是指释迦牟尼佛一生遇到了九件比较烦恼的事,哪九件烦恼的事呢?第一个是雪山苦行,释迦牟尼佛六、七年苦行在雪山里,日食一粟,瘦得皮包骨了,这是指的第一件事;第二个是孙陀利诽谤;第三个是金枪之报;第四个是马麦之报(就是金枪扎他的脚上流血了,马麦就吃了三个月...
所以现在的念佛行人,为什么佛说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音势至为其胜友,是大乘的第一弟子。是由于念佛行人发的是往生净土成佛的心,所以他是大乘佛法的第一弟子,是要得到天人恭敬的。所以我们念佛人一定要把这个念佛的本位认识清楚,不能把这种高贵的种性下贱到求来世福报,求人天福报,甚至求死后到阴间多块元宝...
佛性作为人的一种本性体现,意味着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觉悟和善良的本质。它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秘存在,而是与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当我们以良心为准则行事,用智慧去化解矛盾,我们就在践行着佛性。在生活中,我们应时刻呵护并培育自己的本性。保持对良心的敬畏,不做违背道德之事;不断提升智慧,让自己能够更加从容...
种性 摘自:佛学次第统编 - 明·杨卓 ‘二种性’楞伽经云二种性:种即能生之种,性即数习之性,非理性之性也。 一、圣种性 谓声闻观五阴苦空,厌恶生死,忻求涅槃,则成声闻种性。缘觉观五阴缘起,修远离行,则成缘觉种性。佛即觉了五阴等法本来空寂,无生无灭,三惑俱遣,众德悉备,则成佛种性。经中不言...
《大般涅槃经 不能决定性地说一切众生有佛性 同理 举例 众生虽然没有佛的本性 但是众生通过修行也能够成佛,一切都需要众缘力 与法尔种姓相对的 分位种姓 出自仁王经 璎珞经 伪经 以习种姓在前 性种姓在后 习以成性 通过修行 所以性不是先天得到的 而是通过修行,增强并内在化 ...
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性!不应以己智断解世间烦恼!凡夫有烦恼故亲近佛、仗佛力不断无上菩提心。二乘若烦恼尽不复求无上菩提成败种。念佛归极乐,能速除尽一切烦恼,是为正解脱!《惟摩诘经》:“善男子!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如来种性!……若声闻、缘觉住于无为灭定,佛种花芽无复更生;烦恼淤泥池中能发...
第一种特质是无我的慈悲。真正有佛性的人,不会刻意去积累善行,而是自然地关爱他人。就像莲花不待春风便自开,他们的善良不是修来的,是发自内心的。他们不会因为别人的回报而付出,也不会因为得不到感恩而停止善举。这种慈悲,不带丝毫的执着,不求任何回报,就像母亲爱护孩子一样自然纯粹。第二种特质是不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