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去留的问题,余英时的内心经历了漫长的“天人交战”:在情感上他自然不愿弃父母于不顾,但在理智上,他始终不认为作为殖民地的香港可以是他的长留之地,初创的新亚虽有钱穆这样的大师在,但能否继续下去仍是一个问题,“总之,我的生命只能和中国本土打...
那时受余英时先生影响,且战且走,一方面弥补旧学的不足。史华慈是我真正的指导教授。我的博士论文题目《十八世纪中国的哲学、考据学和政治:李绂和清代陆王学派》(“必记本”注: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Li Fu and the ...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原籍安徽潜山,当代华人世界历史学家、汉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1950-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1961年,… 关注话题 管理 分享 简介 讨论 精华 等待回答 切换为时间排序 ...
在余英时的笔下,中国传统的“士”与近代欧洲的“知识分子”(此后余某人又爱用“知识人”一词)甚为类似,都是“社会的良心”,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 配合着《士与中国文化》再一年后中国大陆官方出版的惊动全国、甚至连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们都啧啧称叹的某...
余英时:中国对人权是一样尊重的,在王莽时代有诏令,不能买卖人作奴隶,这比西方还进步,西方整个古代以至早期基督教都视奴隶为当然。人都有权益,人都有尊严,这在中国早就有了。中国的观念跟西方的价值可以结合起来的。 从前中国还有士大夫阶层来控制,政权也是开放的,开放到一定程度就是科举,要做官必须先考试,这个考试...
余英时|“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 余英时,著名历史学家。本文来源:《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我写《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一文,主要是从政治思想的角度来检讨中国政治传统中的反智成分。在这样的限制之下,我所勾画出来的一些现象自不能不有所偏。这是由于历史分析的体裁使然,而不是我有意地深文周纳。不...
从余英时先生的其他评述来看,我感觉余老先生未必真心相信他那斩钉截铁的论断。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著名红学家刘梦溪先生在其2005年6月出版的学术专著《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一书中提出:中国现代学术是以《红楼梦》研究为开端的,王国维于1904年发表的《红楼梦评论》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现代学术思想和学术...
余英时先生弟子、被称为“小余英时”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王汎森院士说,余英时不仅是史学泰斗、展现知识分子的风骨与典范,也对学生处境考虑相当周到,又说自己受到其作品莫大启蒙,“好像能从他的著作中看到一个精彩且广大的世界”。余英时是“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师”,“贯通古今,在当今学界十分罕见”。他是...
著述等身的余英时一生获得过很多奖项,但克鲁格终身成就奖显然是他最为看重的。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国际奖项,其金额达到了150万美金,还因为它有着人文学界的诺贝尔之称。这无疑象征着余英时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研究的最高峰。当然他的研究也不是毫无瑕疵的。余英时不仅是历史学家,还曾经撰写时评,他...
余英时:我所认识的钱锺书先生 钱默存先生逝世的消息传来,虽不感意外,却不免为之怆神。我没有资格写正式的追悼文字,因为我们之间并没有私交。但是二十年前,我以偶然的因缘,两度接席,畅聆先生语妙天下,至今不忘。先生昔年挽陈石遗有“重因风雅惜,匪特痛吾私”之句。我写此短文只能表达第一句之意。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