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这句话,是佛教中一句非常深刻且富有哲理的话,它源自《华严经》,揭示了菩萨与众生在面对因果时的不同态度和认知。 首先,“菩萨畏因”,意指菩萨深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明了每一起心动念、每一行为举止皆会种下相应之因,未来会成熟为果报。因此,菩萨在行动之前,都会小心翼翼审视自身的动机...
菩萨畏因是断恶行善的体现,是持戒精严的落实,是摄心妙法。菩萨畏因,无因便无果,无果便无祸,无祸便福至,清闲自在,常乐我净。 然而众生迥然不同。众生以沉迷,执着,分别,妄想为名家。只知迷醉社会的色相,执着于欲望,不知《金刚经》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缺乏正知正见...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这句话告诉我们,有大智慧的人在做任何事情前都会深思熟虑,因为他们明白未来的结果是由当下行为决定的。而普通人则更关注结果本身,往往在事情发生后才去懊悔。📚咬文嚼字: “菩萨”是印度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相当于佛教中的果位,可以理解为“有大智慧的人”或“明白人”。 “畏”在...
《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节选,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招恶果,故断恶因。恶因断而恶果无从而生。众生竞作恶因,至受恶果。受恶果时,不知自忏往业,又复更造恶法以为对治,则怨怨相报,经劫不息。可不哀哉,可不畏哉。知是而不求生西方者,非夫也。“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看过这样一句话叫: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对这句话的意思理解是,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万物皆有因果规律。 因果是佛门术语,即因缘与果报。佛教上一直是讲因果轮回和对应报应的,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时,从鹿野苑开始,四十九年的弘法经历,一直广为世人宣说因果真谛。 人们常说,万法皆空...
迦叶点点头:"这就是众生畏果不畏因的表现。作恶时不顾后果,等到恶果现前才后悔莫及。"这时,佛陀开示道:"善哉!迦叶所言极是。让我给大家讲一个更深刻的故事。"佛陀娓娓道来:"在很久以前,有个国王叫波斯匿。他生性仁慈,但有个习惯 - 喜欢吃肉。每天都要杀很多动物来享用。一天,他做了个噩梦,梦见自己...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的基本含义。菩萨,作为佛教中的大慈大悲者,他们深谙因果不爽的道理,深知一切恶果皆源于先前的恶因。因此,菩萨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警醒自己,避免种下任何可能导致未来不幸的因。他们通过修行,净化心灵,广行善事,以此累积功德,消除罪障,最终成就佛果。这种对因果的敬畏,体现了菩萨的高尚...
后世佛子常言“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以此提醒自己将因果谨记在心,并付诸行持。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又是何原因导致菩萨畏因,而众生却畏果呢? 简单说来,这句话是为了表达众菩萨明了佛理,具有大智慧,深知因果不空的道理。所谓“福祸无门,唯人自招”,祸福不是上天赐予,而是由我们的所作所为感召而来。
此外,“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这句话也体现了菩萨与众生的修行境界和心态差异。菩萨因其对因果律的深刻理解和严守,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他们视众生为平等的个体,以大悲心救度众生,而非执着于自身的利益得失。在菩萨眼中,因果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规律,更是一种内在的修行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他们通过修行和觉悟...
为何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因果可以说是具有持续性的一种动态活动,因与果拥有紧密的联系性,它们像一对共生的连体婴儿。只有存在因,才会出现果。有果的出现,必然存在因。它们像是一组多米诺骨牌,因就是引起后面一系列活动的第一个骨牌,而果就是骨牌全部倒下后呈现出了的最后结果。 菩萨因为是得大智慧的明理者,懂得...